大家注意到不久前“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首次發現脈沖星的新聞了么?然鵝脈沖星是啥呢?
脈沖星是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的產物,宇宙中的氣場王旋轉中子星或白矮星具有超強磁場,會發射周期性脈沖信號,就像周期很準的宇宙燈塔。因此榮獲此名。
本君今天想告訴大家,上面提到的超新星還有超強大的作用,你佩戴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金銀等貴金屬,都是低調奢華有內涵的超新星的慷慨饋贈。
能穿金戴銀要感恩超新星
超新星在我國古代又稱“客星”,是一種十分劇烈的天體活動。所以古時候的掌管欽天監的大boss看到有“客星”出沒時,就得立即稟報皇上,并做出吉兇判斷。
恒星的質量越大,成為超新星的可能性也越大。(有那么一點看自己造化的意思咯。)
超新星相比于其他星星就有些不安分了,由于它只是恒星晚期的一個爆炸過程,所以不是穩定存在的,但是這個過程時間很短,和宇宙年齡相比就是一瞬間。
接下來讓我們好好復習這張元素周期表,是不是覺得親切又陌生了?好好看,以下內容都跟這表有關▼
當年背的要死要活的表,除了記住了氫氦鋰鈹硼,你還知道上邊的元素的誕生么?
元素誕生分3步:大致分為宇宙大爆炸→鐵元素之前→鐵元素之后
Step 1:宇宙大爆炸(Big Bang)約3分鐘后,開始進行原初大爆炸核合成(Big-Bang Nucleosynthesis,簡稱BBN),BBN過程會產生3種元素——大部分是氫(1H,約75%)和氦(4He,約25%),還有少量輕核素(氫的同位素氘2H,氦-33He,鋰-77Li)。
打個比方,宇宙大爆炸后,先是炸出一堆混合著能量和物質的“濃湯”,隨著溫度的逐漸冷卻,“濃湯”中的物質先后會變成質子、中子、電子,然后又變成元素周期表中的前3種元素——氫、氦和鋰,它們也是宇宙中最早出現的3種元素。
大爆炸的遺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Step 2:元素周期表鐵(26Fe)元素之前(原子序數小于等于26)的元素都可以通過恒星的核聚變反應而生成,具體是通過s-過程(慢中子捕獲過程)形成,鐵之前的元素形成后通過行星狀星云拋到周圍的星際空間中,使原本只含氫、氦、鋰的星際物質有了鐵之前的各種元素。
鐵之前元素的合成
舉個栗子,如果把氫和氦看作是小麥,核聚變反應看作是農村小作坊,通過作坊的加工,就能產生各種各樣的食品和飲料,例如農村小作坊生產的面包、餃子、自釀啤酒等,這些食品和飲料就是各種鐵以前的元素。
Step 3:元素周期表鐵(26Fe)元素之后(原子序數大于26)的元素則不能由恒星的核聚變反應產生,是通過超新星爆炸時的r-過程(快中子捕獲過程)形成,包括以貴金屬形象出現在生活中的金(79Au)、銀(47Ag)、鉑(78Pt)等。
鐵之后的元素怎么產生呢?舉個栗子,恒星上的核聚變反應這樣的農村小作坊就無能為力了,只能通過更先進的大工廠才能產生鐵之后的各種元素,就像從小麥中提取的各種小麥基因、小麥胚芽粉等,而這個大工廠就是超新星爆炸的過程。
1054年(北宋)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蟹狀星云
現在你知道,大家喜歡的金銀都是靠超新星爆炸得來的了,但是金銀等元素的獲得,有且只有超新星爆炸這唯一途徑,宇宙中別無二法,而超新星爆炸不常有,所以金銀才彌足珍貴!
還有,超新星之前爆炸產物只是“金銀元素”,它們還不太理解“we are family”,還很分散,所以不可能把它們戴在身上。還需要漫長的等待,它們慢慢懂事,富集成礦并被開采出來后,再加工,才能成為我們在商場看到的blingbling的飾品。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