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郵報》消息,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近日又發來了幾張木星和兩顆衛星(木衛一Io、木衛二Europa)的超美高清大圖,這些美圖拍攝于“朱諾號”探測器第八次飛掠木星時,該次飛掠時“朱諾號”探測器距離木星大氣層的云頂約17098英里(27516千米)。   木星擁有數量眾多的衛星,很多衛星都十分靠近木星,因而在照片中常常出現巨大的木星成為衛星背景的情形,而此次“朱諾號”的新照片中,木星衛星中個頭第三大的木衛一Io和第四大的木衛二Europa正好和木星同框,但卻出現在木星的邊上,而不是以巨大的木星作為背景。   從上圖可以看出,木衛一Io、木衛二Europa和木星比起來,完全就是小不點,盡管它們的個頭并不算小。它們是四顆伽利略衛星(木衛一至木衛四)中的兩顆,木衛一Io的直徑約3630千米,木衛二Europa的直徑約3121千米,與之相比,地球的直徑約12742千米,木星的直徑約13.98萬千米。   拍攝這張照片時,“朱諾號”距離木星約17098英里(27516千米),距離木衛一Io約29.89萬英里(48.1萬千米),距離木衛二Europa約45.36萬英里(73萬千米)。在今年9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6時14分“朱諾號”第八次飛掠木星時,它使用攜帶的JunoCam相機拍下了這張照片。   與此同時,NASA還放出了這次“朱諾號”飛掠木星時拍攝的幾張近距離特寫照片,展示出了這顆氣體巨行星上的漩渦狀云層的細節。   以上這兩張照片拍攝于距離木星約4707英里(7576千米)處,形態復雜的漩渦狀云層顯示出這顆行星大氣中的激烈湍流的特點。照片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兩處被稱為“鯨尾”(Whale’s Tail)和“丹斑”(Dan’s Spot)的結構。   而上面的這張照片也是“朱諾號”探測器9月1日拍攝的,拍攝時間從美國東部時間6時3分持續到6時11分,“朱諾號”探測器的位置是從木星南緯28.5度飛到南緯44.5度處,高度是距離木星大氣層的云頂7545英里(12143千米)到14234英里(22908千米)處。   1.四連拍的第一張圖(最左邊),“朱諾號”的視場幾乎正對著木星的中心,照片上方還能略微看見木星的北極以及極光。   2.四連拍的第二張圖(中間靠左),展示出木星上寬的深色暗帶和淺色條紋結構,這些或明或暗的條紋分布在木星的不同緯度處,被稱為“熱帶區域”,實際是位于對流層頂的云層。這些云層的環流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了木星大氣中猛烈的湍流、風暴,其風速高達100米/秒。   3.四連拍的第三張圖(中間靠右),位于木星南半球的更多風暴系統逐漸進入了視場中。   4.四連拍的第四張圖(最右邊),木星的南極部分也移進了“朱諾號”的視野。   木衛二Europa——一顆表面披著冰層、下面卻是鹽水海洋的衛星   木衛二Europa是一顆表面完全冰封的衛星,大小略小于月球,它每3天半就繞木星公轉一周,像地球和月球一樣,木衛二Europa也是一顆潮汐鎖定的衛星——這意味著它始終只有一面朝向木星,另一面永遠不朝向木星,潮汐鎖定的衛星,其自轉周期恰好等于公轉周期,就會導致始終只有一面朝向母行星的情景。   木衛二Europa有一個鐵核、巖石構成的地幔,以及覆蓋著鹽水海洋的表面,就像地球一樣。但與地球不同的是,木衛二Europa的鹽水海洋很深,覆蓋了整個衛星的表面,整個木衛二Europa上就是一個全球性的鹽水海洋,沒有陸地,并且由于木衛二Europa遠離太陽、表面溫度很低,它的鹽水海洋的表層是完全封凍的,是一層全球性的水冰。科學家相信,在木衛二Europa冰層下潛藏的鹽水海洋中,由于被木星強大的引力產生的潮汐力加熱而變得溫度適宜,或許是一個適合生命存在的理想環境。   “朱諾號”探測器是怎樣拍到距離地球18億英里外的木星風暴的?   “朱諾號”探測器是2016年抵達木星的,距離其從地球發射已過去了5年時間。經過一系列制動減速,進入了一個環繞木星的長極地軌道,最近時距離木星大氣層的云頂只有3100英里(5000千米),還從沒有哪個探測器曾以這么近的距離觀測過木星。   “朱諾號”的主要設備包括一臺名為JunoCam的照相機,這臺相機曾在今年7月14日傳回了關于木星上的“大紅斑”(the Great Red Spot)的一組照片,這組照片拍攝于木星“大紅斑”上空5600英里(9000千米)處。給“大紅斑”拍照也不僅僅是將鏡頭對準它,再按下快門那么簡單,因為當時“朱諾號”正以34英里/秒的高速從木星上空飛過,要保證拍到清晰不模糊的“大紅斑”近距離特寫照片也是一個挑戰。

“朱諾號”探測器又發回了超美的木星新照片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