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復旦教授鐘揚車禍去世,倒在為人類尋覓種子路上”的新聞引起了小編的注意。據復旦大學官網消息,鐘揚是著名植物學家,曾援藏16年,收集了四千萬顆種子,其中很多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種子,豐富了我國和世界的種子庫,而且這些種子可能在上百年后會對人類有用。   什么是種子庫?   種子是有花植物重要的繁殖體。   種子庫通過干燥和冷凍技術,對種子進行長期存儲,同時為資源利用和科學研究提供材料。種子庫是種質資源保存的核心工作。   為什么要建立種子庫來保存種子?   種子很重要,可以為人類提供水果、糧食、青蒿素等。種子庫是為了應對全球的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假如一百多年以后還有癌癥,假設那時的科學家發現有一種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氣候的變化和人類的活動,這種植物在全球都滅絕了,但是某個種子庫里還有這個植物的種子,就可以把種子拿出來重新栽種,使這個植物恢復,也能供科學家研究抗癌藥物。   小種子,大作用   1.糧食作物的“綠色革命”在國際上是由歐美驅動的,最后在墨西哥等國家廣泛在70年代發展起來的高產作物來自一種矮稈基因,叫HYV(High-yielding variety)。有了矮稈基因,農作物就不用長太高,養分更多的用來結一些種子。高產作物要歸功于從野生資源中篩選出的矮稈基因,要歸功于種子。   矮稈基因HYV   2.在我國,袁隆平院士通過在海南島發現了一種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資源,然后通過反復選育,終于得到了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出現也要歸功于野稗的種子。   雜交水稻   3.除了糧食作物,種子在醫藥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例如青蒿素是來自一種叫青蒿的、黃花蒿的植物。如果有了它的種子,就可以在全國以及全世界進行栽培,從中獲取青蒿素這種抗瘧藥物。   青蒿素   世界著名種子庫   1.挪威斯瓦爾巴特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又稱“種子方舟”或“末日種子庫”。它設置在離北極1300千米左右屬于挪威的永久冰川凍土層里面。即使人類在遭受核打擊和停電的情況下,“末日種子庫”里的種子仍能保存較長的時間。“末日種子庫”現保存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約100萬份種子樣本,約1億粒種子被保存在-18℃的地窖中,大部分種子可以保存長達幾百年。   末日種子庫入口   末日種子庫內景   2.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邱園收集的地方很廣泛,包括非洲和亞洲所有的種子;收集目標明確,非常系統地收集一些農作物的種子;科學家認真地探討了種子如何保存才能效果最好,現在摸索出的條件是經過雙15度干燥(溫度15℃、相對濕度15%),保存于-20℃的種子庫中最適宜。   邱園   邱園   3.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The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2004年開始建立,世界三大種子庫之一,位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國最大的種子庫,現保存有9484種、71232份種子,種子庫的保存冷庫面積為600平方米,經過雙15度干燥、保存于-20℃的種子庫中的種子能保存很長時間,例如小麥種子能存活1615年(室溫下只有503天),水稻種子能存活1920年(室溫下只有874天),大豆能存活769年(室溫下只有628天)。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應對全球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后庇護所——種子庫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