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風“天鴿”登陸華南沿海地區,澳門也受重創,有市民拍到一男子在積水道路上蝶式游泳,網友嘲笑其是不是神經了。   但另一個視角的視頻展現了事情全貌:男子其實正在奮力救助一名落水者,隨后兩人成功脫險。   同樣的一個事件,旁觀者從不同角度看,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而只有一個結論才最接近事實真相。   為什么會這樣呢?   一是由于信息獲取的不對稱。不同角度的觀察者獲得的信息不同,只有將所有信息加在一塊,去偽存真,再加以分析,事件的真相才會浮出水面。否則就會是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如果急于從不正確的或是不完整的信息出發進行推論,得出的往往會是錯誤的、奇奇怪怪的論斷。   二是由于公民科學精神的缺乏所致。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是貫穿于科學活動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   科學精神包含了很多內容,例如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科學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則是內在性原則和自主性原則。只有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不盲目人云亦云,從眾心理作祟,在尊重已有客觀事實和科學認識的同時,進行理性的質疑,才能得出正確的事實。   而缺乏科學傳統,缺乏科學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大缺陷。科學精神的不足,與我們的好奇心不足有關(好奇心當然不是指娛樂八卦、張家長李家短這樣的市井傳聞),特別是純粹而不功利的好奇心(舉個例子,牛頓發現力學三定律、光學原理、萬有引力定律時都不能直接生產出產品,100多年前量子力學剛出來時,除了學術界的自娛自樂,誰也不知道它能給社會發展提供啥幫助,說人話就是——不能變現,不能拉動GDP。而現在的機械制造、光學工程、航天技術、CT、磁共振MRI、激光技術、微納電子學、手機電腦上的LED屏幕、CPU、GPU、內存、硬盤等等,都是它們的重要應用)。古代中國人不喜歡探求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喜歡探求人與人的關系,所以在中國古代,詩做得好,可以收獲很多粉絲,變成大V,但很少有為科學家、工匠樹碑立傳的。   只有培育起全社會的科學精神,人們都會自覺識破各種新的舊的謠言,才會讓父母親友朋友圈里各種不靠譜的小道消息、驚天爆料、無稽之談、打著“科學”名義的偽科普不再瘋傳。畢竟,先等謠言流傳再用科學知識去辟謠,并不是最好的科普之道。最好的科普,應該是人們能將謠言、偽科學等識破在萌芽狀態,不信謠、不傳謠,讓它們根本沒有容身之地,自然也就不會流傳了。   令人欣慰的是,在廣大網民得知了“蝶泳怪叔叔”其實是智(蝶泳泳姿救人最快,其實freestyle也挺快的)勇(無懼洪水,下水救人)雙全的救人英雄之后,網絡跟帖評論的文風也隨之一變,大家都交口稱贊這位“蝶泳怪叔叔”。   

從澳門洪水中的“蝶泳怪叔叔”看公民科學精神的缺乏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