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元旦,那都是西方的節日,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我不過!”   我們身邊有熱衷于“過節”的人,同樣也有排斥“洋節”的人。我們的傳統節日,一般很容易與西方節日相區分。但關于元旦,由于和西方新年是同一天,便在我們生活中產生了這樣的一些誤解:“元旦既然是西方節日,那肯定不是中國傳統節日啊!”   如果你說,元旦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身邊的很多人會“義正言辭”的告訴你,元旦不是中國傳統節日,因為他們了解歷史,我國在1912年以前沒有公歷,只有農歷。然后你會反駁,說元旦肯定是中國傳統節日啊,聽名字就知道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節日,而且現在還是法定節日。但是說完這些話之后,是不是總感覺自己好像“心里沒底”?   那現在的元旦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事實上, “元旦”一詞是存在雙意的,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因為“元旦”在此之前其實是農歷的正月初一,現在我們稱之為“春節”的那個年節,也就是“過新年”的意思。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準確地說,1949年以前的“元旦”是農歷的正月初一,是農歷新年,是中國傳統節日,而1949年后的“元旦”是公歷1月1日,是公歷新年,所以它不是中國傳統節日。   那中國古代的元旦是何時起源的?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可見農歷正月初一這個“元旦”從漢代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歷史了。   元旦既然也是國外新年,那它是怎么來的?   現行公歷的新年是羅馬皇帝儒略·凱撒規定的。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歷,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但是以后就完全和朔日脫離了聯系,成了太陽歷。后來的格里歷(現行公歷)完全繼承了儒略歷的月份設置和儒略·凱撒的新年。   本文由清華大學博士、副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 進行科學性把關

元旦是國外新年,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