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應急避險應該如何辦?

 

“學會與地震風險共處”是我們必須需要面對的課題,我們不愿看到的是:人員密集場所出現過因避險方法、自救互救方法選擇不當而造成傷亡的現象,這無疑暴露了公眾應急避險能力的欠缺。


筆者認為,就地震應急避險來說:“逃生有方法、知識無定論,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應急避險方法,公眾應伏而待定”,公眾應根據當地的地震背景、建筑(構)物的抗震能力、疏散通道及室外環境安全情況、人群特點,震時所處的位置等因素綜合考慮,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選擇合適的避險方法。”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建筑物抗震設防水平不斷提高,學校等建筑物越來越安全。主流地震科普觀點認為:地震應急避險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震時就近避險和震后快速疏散,而不是一跑了之。2017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了《中小學校地震避險指南》,指出:震時避險的方法按照建筑物性能劃分:當建筑物抗震性能強時,震時一律引導就近躲藏(伏地、掩護、抓住);當建筑物抗震性能一般及以下時,能快速疏散的人員,震時引導迅速撤離到室外安全地方,在短時間難以撤離的人員仍然引導就近躲藏。震后疏散的目的是防止緊隨主震的余震引起房屋倒塌造成的傷害,該標準根據“有序、安全、快速”的原則,對震后疏散的方法和要求也進行了具體規定。


“生命三角”理論正確嗎? 


提倡避震三部曲:伏地、掩護、抓牢


關于地震應急避險如何做,眾說紛紜,我們倡導“求生有方法,知識無定論”,“震時躲避,震后快速疏散”,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選擇合適的應急避險方法。此為一家之言,希望拋磚引玉。


“生命三角”求生法的倡導者是加拿大人庫普,號稱“全世界最有經驗的救援隊隊長”。他認為:地震來臨時,要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間的位置躲藏,“生命三角”由此得名。庫普還批判了各國地震救援機構推行的傳統避難方式。


這些言論很快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美國紅十字會、加州州長緊急服務辦公室和地震專家紛紛發文,對“生命三角”的不合理性進行論證和批判。


由于民眾的期盼,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生命三角”求生法在中文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大眾希望通過學習“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殊不知,“求生有方法,知識無定論”。加之,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沒有審核消息來源、“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等因素,“生命三角”求生法在我國傳播甚廣,甚至當作教條與真理。我們有必要簡要分析一下。


三角空間是穩定的,不過,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知地震發生后建筑物倒塌發生的方式與類型,也就無法知道何地會有所謂的“生命三角空間”。


房屋倒塌與墜落物傷害比起來,前者是小概率事件。所以我們提倡避震三部曲:伏地、掩護、抓牢。但很多人又要說,專家站著說話不腰疼,不結合國情,房屋不抗震,發生和汶川大地震這樣的罕見巨災,不是等死嗎?


我們不能僅靠災害教育來解決所有問題,關鍵還是要把房子蓋結實(由于北川地理位置特殊,部分遇難同胞因山體垮塌掩埋不幸死亡,它屬于地震次生災害)。如果是在老舊平房或者未經過抗震設防的房屋內,能在10秒左右跑到空曠場地,當然可以跑。


我們希望通過科學的傳播,以避震三部曲來取代所謂“生命三角”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首先,這是現實經驗的總結。


案例很多,不勝枚舉。不能以幾個案例就證明某種方法的不合理性,但運用概率性思維,房屋倒塌與墜落物傷害比起來,前者是小概率事件。即使是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對誰來說都是100%。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不希望復制災害經歷,靠悲慘的案例去證明我們所謂的科學道理。


在房屋堅固的情況下,新西蘭地震中一位留學生冷靜應對,選擇了合適的避險空間,沒有慌忙逃生而幸存。


四川蘆山、云南盈江以及四川榮縣地震中,就有很多人在逃生的過程中被室內或者外墻墜落物砸傷或者致死,教訓深刻。


其次,歷史經驗亦提倡“伏而待定”。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午夜陜西華州(今陜西華縣)發生8級地震,軍民奏折有名者八十三萬余,是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經歷了這次地震的進士秦可大,不僅對當時地震的全過程進行了詳細記載,并在《地震記》中總結出遇到地震時“率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的經驗。


也就是說,當面臨一次大地震時,人們往往來不及躲,最好就近尋個安全角落(如柜或土炕的一側),伏在地上,注意保護頭部和脊柱,等待震動過去再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簡單說,就是伏而待定。古人這個方法很有效,唐山大地震時也得到了驗證。


同時,在地震多發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科普主流觀點也是提倡地震應急避險三部曲。


最后,為什么說要震時躲避呢?因為時間有限,6級以下地震晃動的時間有限為10秒左右,沒等人反應過來,可能地震就結束了;如果人們在一樓,10秒左右可以到達空曠場地,當然就可以疏散,不過得注意保護頭部。7級地震晃動的時間為20秒左右,8級地震晃動的時間為50秒,如果在較高樓層或者人員密集場所,人們從容疏散撤離時間有限,如果不經過有序訓練,反而容易造成踩踏等事故。


那為什么還要震后快速疏散呢,是因為預防可能到來、更大級別的“余震”。


綜上所述,地震來臨時,我們提倡伏而待定,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結合實際科學處理。


我們應該明白,科普宣傳教育有所“能”,也有所“不能”。但是“房子結實”與否,減災教育所營造的安全文化都十分重要,我們需要不斷地從災害中吸取教訓!就平時準備來講,應該開展風險分析、隱患排查,在此基礎上編制應急預案,做好應急演練;同時,還可以通過動手準備一個應急包、繪制一張防災地圖、召開一次家庭防災會議等形式來落實。真正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什么是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后,利用電磁波傳播比地震波快的特點,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以“5·12”汶川大地震為例,如果該地區建立有地震預警系統,并且能夠在地震波到達北川、青川等地區之前,提前數秒至數十秒發出預警,這些災區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或許不致如此慘重。

級別太小的地震沒必要預警,地震預警也有盲區;同時,太遠的地方也沒有預警的必要(烈度低于六度)。地震預警信息發表也需要依法進行。


地震來了,怎么辦?

圖文簡介

逃生有方法、知識無定論,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應急避險方法,公眾應伏而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