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美文創作實踐探索
原創 姜聯合
一、 定向定位科學傳播是新媒體時代精準科學普及的方向
新媒體的活躍,使得科普創作的形式更加多樣,科普創作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特定內容向特定人群的定向推送以及特定人群對特定內容的主動定制【1】,這樣推送的科普將更加精準,細分化的科學傳播的形式、適宜的主題內容是定向傳播的必然要素:
科普創作不僅在內容上做到定向化,在具體表達形式上,亦根據推送群體適宜表達,最終的結果仍然是找準落點,延展科學精神,傳承科學文化【2】。
二、科普美文創作的定位及創作要素
本篇概說科普美文,是指融合了中華文化及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自然科學普及短文,創作內容上注重應時應景,表達形式上將科學語言與文學語言結合,將自然科學知識普及延展進中華文化智慧中,同時與多種藝術形式結合,包括與之匹配創作的繪畫、攝影、音樂、誦讀等,使科普美文與其表達形式一同成為原創的要素。
這樣的科普美文嫁接到相應的自媒體公眾號中,由于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更加接近生活,根據人們生活的不同時間階段,定向推送傳播,文章短、科學知識經過美學創作,更加輕松,使科學普及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力使聆聽科普美文成為生活習慣。
三、 科普美文創作實踐案例分析
本篇創作的科普美文嫁接在美文美曲公眾號(FM637257)上,主要內容圍繞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對自然界的認識、映像祖國等內容,普及植物科學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將自然生存及環境保護的科學過程與中華文化智慧結合,與人們的生活結合,匹配原創國畫、攝影,通過音樂及主播誦讀的形式表達,根據自然生存及環境要素的不同時段,應時應景傳播,融合到人們的生活中。
實踐探索創作的原創科普美文有; 《盛開牡丹》、《搖曳的草花,生命的裝點》、《寫給世界環境日:聽雨看海解黑洞》、《夏日:聽水科學,品水文化》、《致敬紅樹林》、《高山精靈杜鵑花》、《影像祖國,寬厚溫潤的一握》、《夕陽晚霞,光的選擇》等。
《盛開牡丹》創作推送在每年5月牡丹盛開的時候,與人們觀賞牡丹的生活鏈接,將牡丹的科學知識、文化要素、歷史淵源、國畫文化、開發應用結合在一起,推送聆聽《盛開牡丹》,提升人們觀賞牡丹的生活品質。
《搖曳的草花,生命的裝點》推送在4月到5月間,正是各類草花盛開的時候,認識草花,突出特征和記憶,讓草花與生命過程和生存智慧結合,推送聆聽《搖曳的草花,生命的裝點》,改變人們走馬觀花的賞花過程,普及了知識,增添了樂趣。
《寫給世界環境日:聽雨看海解黑洞》推送在每年的6月5日,與世界環境保護日相關,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解讀核心內容,推送聆聽《寫給世界環境日:聽雨看海解黑洞》,讓人們在世界環境日聆聽環境問題,感觸深刻。
《夏日:聽水科學,品水文化》推送在每年夏季高溫的季節,將水科學過程與水文化的哲學智慧結合在一起,推送聆聽《夏日:聽水科學,品水文化》,讓人們在炎熱的夏季了解水科學知識,珍惜水源、保護環境,學習水的文化品性。
《致敬紅樹林》推送在每年的8月份,將植物的智慧品性與人類抗擊自然災害結合起來,解讀植物的智慧生存特點及對抗擊自然災害的貢獻,推送聆聽《致敬紅樹林》,在這個臺風暴雨多難的季節,不僅致敬人類,也致敬自然。
《高山精靈杜鵑花》可以推送在杜鵑集中開放或零星開放的季節里,從植物生存的靈性上普及相關知識及在自然中獨有的食物鏈奇觀,推送聆聽《高山精靈杜鵑花》,普及獨特的植物花卉,引起對自然保護的關注。
《影像祖國,寬厚溫潤的一握》將推送在建國70周年之際,用科學普及過程中的實際體驗和文學語言表達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國策、無我為人民服務的祖國映像。推送聆聽《影像祖國,寬厚溫潤的一握》,在建國70周年之際,將國家重視科普、總書記重視科普的過程再次展現。
《夕陽晚霞,光的選擇》推送在秋日落日余暉中,將可見光的散射與古代文人騷客滿腔情懷的落日余暉感悟詩篇和現代攝影家群集追逐的夢想相連,將享受夕陽美景與動手散射科學小實驗相關,共同形成生活樂趣的一部分。推送聆聽《夕陽晚霞,光的選擇》,讓夕陽余暉散射在科學里、散射在文學里、散射在生活中。
《森林的風姿,內生的秘密》推送在我國科學家在Science上發表關于“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維持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之際,將森林類型植被造就的美好生活景致、生命中的詩情畫意與不同種類不同功能的樹種對生態環境的維護結合,解讀了科學家最新發現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多樣性內生機制,領略自然界的博大辯證統一的智慧。
《植物的神經系統:根系的魅力》推送在冬藏的季節,將陸地上看似封存的冬日與地下根系流動著生命結合,通過解讀根系的種類、功能及其根系分泌物強大的物質能量交換和信息傳遞過程,導出我國科學家發現的維持植物進化和多樣性的機制。植物神經系統根系的魅力,正是“落葉歸根”自然界萬物生死相依的傳遞。
在科普美文創作的過程中,國畫和攝影相伴,豐富了文章的內涵和形式,結合音樂和誦讀,形成了科普美文的多元鑒賞(圖1、圖2)。國畫、書法、攝影表現的意象與文字內容匹配(圖3)。
四、 科普美文創作問題及發展淺議
科普美文創作僅為探索實踐,在創作過程中對主題內容的掌握及與文化的精準融合是創作過程的難點,不僅需要對科學知識綜合性的融會貫通,更需要對中華文化智慧的精準理解,這樣創作出的科普美文才能夠一脈相承,定向推送到生活中,繪畫、攝影、誦讀、音樂的匹配也應與文字內容融合。
科普美文的精準定向推送推廣更需要自媒體平臺的參與,在實踐中不斷趨向完整。新媒體的精準閱讀功能讓科普更容易找到特定的讀者,公眾號和傳播模式的變化,還帶來了科學傳播風格的嬗變【3】,主播的誦讀演繹表達亦是定向定時傳播的方式。
通過科普美文創作,讓科普美文成為直擊人心靈的軟科普創作,與科學相關、與藝術相關、與生命相關、與生活相關,使之成為經典,讓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交叉關聯軟著落于生活中,使聆聽科普美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力爭使原創科普美文經典聆聽成為科學傳播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沙錦飛. 新媒體時代的科普創作與創新. http://www.docin.com/p-1753377161.html,2018-07-02
2姜聯合.科普創作的方法和邏輯過程.見: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86-195
3. 賈赫鵬,科學傳播,中國做對了什么?我是科學家iScience(公眾號),20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