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話荒漠
原創 姜聯合
惱人的沙塵天氣
春季狂風大作,惱人的泥雨弄污你漂亮的新衣;夏季洶涌的黃河泥水漫過中原大地河道;猛烈的沙塵天氣掠過我國北方大地。這些景象你也許已從報紙、電視中得知事實的真相——荒漠化是罪魁禍首。
中國氣象局公布,從1999年到2002年,我國境內共發生53次沙塵天氣,(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經統計,60年代特大沙塵暴在我國發生過8次,70年代發生過13次,80年代發生過14次,而90年代至今有惡化的趨勢。并且波及的范圍愈來愈廣,造成的損失愈來愈重。最大的沙塵暴發生時,黑風驟起,天地閉合,沙塵彌漫,樹木傾倒,呼吸困難,房屋倒塌、交通供電受阻中斷、火災、人蓄傷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危害。
荒漠是沙塵暴產生的源區,專家分析,我國的沙塵天氣主要來源于幾個方向:西北路徑、偏西路徑和偏北路徑。
你可以拿出一張中國和世界地圖,讓我們先沿著西北方向沙塵的足跡走走:沙塵從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發起,隨著大氣環流一路漂移到我國西北、華北地區,在哪里狂風大作,沙塵彌漫;另一條起源于蒙古國南部或內蒙古中西部的沙塵也不示弱,一路漫沙,使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北部、東北大部分地區形成沙塵天氣;
再向偏西方向走走發現,在蒙古國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區、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區也是沙塵天氣的一個重要起源地,直接影響了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天氣狀況;
往北走走,走出國界,原來是蒙古國烏蘭巴托以南的廣大地區有沙塵來源,主要影響到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和東北南部的沙塵天氣。
實際情況是沙塵暴發生不僅是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而且與人類活動有相應的關系。人為過度放牧、濫砍濫伐森林植被,人為過度墾荒,極大地破壞了地面植被,地面結構發生變化,形成了大面積荒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塵暴的形成和發展。
面對威力如此巨大的自然災害,你一定想知道荒漠是怎樣形成的?它經過了哪些歷程?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荒漠、沙漠、沙地——相似的面孔,如何區分?讓我們先認識一下“沙漠、荒漠、沙地”,他們到底有什么區別呢?分清了,你再繼續讀書就不會困惑了。專家說:沙漠是指地表被深厚沙土覆蓋的干旱和極端干旱的荒漠地帶,沙漠是沙質荒漠的簡稱,是地球上以風成沙物質和沙丘覆蓋地表的特定區域,即只分布于干旱和極干旱地區的荒漠領域。荒漠是指氣候干燥、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植被貧乏的地區,或是一種幾乎完全沒有植被和良好土壤發育的土地。沙地是指在半濕潤、半干旱地區,由于受自然及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和干擾,形成類似沙漠的地貌類型,稱為沙地。
仔細讀一讀,不難發現,原來他們之間有明顯的特征。荒漠是由于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觀;而沙漠是荒漠的一種類型,是沙質荒漠,只分布于干旱和極干旱地區,是地表覆蓋深厚的沙土,更多是自然和歷史地質原因形成;沙地則是由于自然和人為影響形成類似于沙漠的地貌類型,分布在半濕潤、半干旱地區。分清了這些相似的面孔,追溯到七千萬年前,看看他們的真面目吧!
古荒漠的形成與顏色 世界古荒漠的形成多數與地質構造的變化和氣候環境變化有密切關系。目前世界較大的荒漠基本是地質構造活動的結果,但是在環境脆弱地區,人為過度利用資源的種種活動,是造成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而中國荒漠形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七千萬年前的白堊紀,并且經過紅色沙漠和黃色沙漠兩個發展過程。沙漠顏色的改變主要是由氣候引起的,早第三紀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為炎熱的亞熱帶氣候,形成黃色荒漠。第四紀以來,整個北方地區氣候處于溫帶,氣候變干,形成紅色荒漠。中國現在的沙漠大約在距今二百萬年的地質第四紀開始逐步形成,為溫帶黃色荒漠,集中在西北廣大地區。
然而對人類造成巨大危害的卻并不是我們常見的沙漠、荒漠,而是荒漠化。那么荒漠與荒漠化究竟是什么?它們有什么關系呢?
荒漠與荒漠化 荒漠與荒漠化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們的含義卻千差萬別。荒漠與荒漠化就象水與流水的關系一樣。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荒漠,很難說清荒漠的功與過,當你對荒漠善加利用時,它可能是一筆寶貴的自然財富,為人類提供多樣化的自然資源與生存環境。眾所周知,荒漠中出產的珍貴動物、植物及礦產資源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是,當你對荒漠資源不合理利用時,脆弱的生態環境很快遭到破壞,荒漠會對人類進行災難性的報復。因此,荒漠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環境。荒漠化是指在人類不合理活動與相關自然因素綜合作用下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包括風蝕、水蝕、凍蝕及鹽漬化導致的土壤物質流失;其表現為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或經濟特征退化及自然植被長期喪失。因此荒漠化是一種過程,是由于自然與人為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是人類社會進步面臨的巨大難題。
世界荒漠之最 荒漠浩瀚無垠,世界上的荒漠究竟有多少呢?全世界荒漠約占陸地表面積的10%,按面積排列全世界十大荒漠是:非洲北部的撒哈拉荒漠(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荒漠(沙漠)、非洲東北部的利比亞荒漠(沙漠)、澳大利亞荒漠(沙漠)、中國蒙古的戈壁荒漠(沙漠)、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荒漠(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魯卜哈利荒漠(沙漠)、博茨瓦納的卡拉哈里荒漠(沙漠)、澳大利亞的大沙荒漠(沙漠)、中國新疆的塔克拉瑪干荒漠(沙漠)。
中國的荒漠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1%,較大的荒漠有塔克拉瑪干荒漠(沙漠)、古爾班通古特荒漠(沙漠)、巴丹吉林荒漠(沙漠)、騰格里荒漠(沙漠)、渾善達克荒漠(沙漠)、科爾沁荒漠(沙地)、柴達木荒漠(沙漠)、毛烏素荒漠(沙地)、庫布齊荒漠(沙漠)、烏蘭布和荒漠(沙漠)等。
荒漠的特點 荒漠如此特殊,它們究竟具有什么特點呢?荒漠大多數分布在南北緯度15-35度之間,屬于副熱帶下沉氣流去,唯獨我國的沙漠分布在北緯35度以北、東經110度以西的溫帶地區,這是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海上的潮濕空氣很少能夠深入到荒漠內部,因此雨量很少,氣候干旱,降雨量通常都在400毫米以下,有些地區甚至還不到10毫米。荒漠中的植物和動物都很耐旱,象仙人掌、駱駝刺及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等?;哪貐^的溫度變化很特別,白天溫度很高,夏天最高溫度能達到60攝氏度以上,甚至可以燒熟雞蛋。夜間的溫度卻又很低,我國的新疆地區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可見荒漠地區的溫度變化多么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