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不少人會選擇出門散步踏青,以“日行萬步”的方式擁抱自然。近兩年來,隨著運動手環、計步軟件的興起,全民掀起了一股“走路”熱潮。很多人認為,“日行萬步”能鍛煉身體,還可健身、減肥。那么,這些說法究竟從何而來?“日行萬步”真的能夠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嗎?
“日行萬步”的說法來自于1964年日本舉辦東京奧運會期間。據澎湃新聞網報道,1964年日本舉辦東京奧運會期間,政府號召民眾健身,計步器也得以風行全國。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產品叫做“manpo-kei”,中文意思指“萬步記”,從此日行一萬步成為健步走的標準。
但實際上,一萬步并不是一個嚴格、絕對的指標,也并非人人適宜。《北京晨報》報道稱,由于年齡、體質、生活條件等諸多差異,不同的人所需要的運動量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可能存在一個適合所有人的健康鍛煉標準。我們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運動鍛煉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樣。
《北京晨報》解釋稱,一萬步的要求對于平時習慣運動的人來說,是相對簡單的,就算提高到兩萬步,也只是平常運動量而已。但如果是平時缺乏運動的人,突然一天走上一兩萬步,不僅身體會吃不消,而且可能出現關節、韌帶、骨骼的損傷,反而會適得其反。美國亞特蘭大疾控中心(CDC)指出,以散步為主要運動方式的人群,往往因運動次數不足,強度不夠,很難為健康帶來真正的好處。真正要想健身或是減肥的人,可別看著手機上的步數就飄飄然。
那么,要想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到底該如何走呢?《錢江晚報》報道稱,步行時的快慢因人而異,但太慢沒有效果,至少要中等強度,即年輕人每分鐘步頻在130~135次左右,中年人每分鐘步頻在120次左右,60歲以上者每分鐘在100步左右,連續走上30分鐘。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的運動是否達到了“中等強度”呢?《錢江晚報》介紹了兩種參考方法:
一是利用腕表等可穿戴設備進行監測。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心率=最大心率×60%~80%,而每個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用“220減去年齡”這一公式來推算。所以,運動時可以通過心率來自我監測運動強度。
另一種辦法是“談話試驗”。走路健身時說話自然,說明強度比較小;呼吸急促、氣喘,屬于中等強度;不能完整交流,則屬于大強度了。(陳方)
本文由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卜勇進行科學性把關。
卜勇,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學士,中國科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后。目前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健康、環保、水利、節能、氣象、人工智能、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