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之一,無論是對于青澀的初戀情人,還是對于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一個深情的吻都是給彼此最好的“禮物”。但是,有些人在接吻之后卻發現自己出現發燒等癥狀,起初以為自己是感冒了,去醫院一檢查,才發現自己患上了“接吻病”,這是怎么回事?

  “‘接吻病’的學名是單核細胞增多癥,由EB病毒感染所致,其中,EB病毒是一種接觸傳染性病毒。”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兒科副主任聶國明在接受《武漢晚報》采訪時介紹,EB病毒主要存在于咽部分泌物中,通過嘴對嘴的密切接觸傳播,因此單核細胞增多癥也被稱為“接吻病”。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血液科主任、副教授張曦在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表示,情侶在激烈地接吻后,如果出現皮膚破損,比如咬傷了嘴唇或牙肉,一定要提高警惕,因為抵抗力較弱的一方很有可能會感染上“接吻病”。

  據杭州網報道,“接吻病”的潛伏期大約為1~2周,起病急緩不一,癥狀呈多樣性,典型表現包括:發熱,患者體溫在38.5℃~40℃;淋巴結腫大,以頸部最為常見;咽部、扁桃體、懸雍垂充血腫脹且伴有咽痛,可出現打鼾及吞咽困難等癥狀;肝脾腫大、皮疹和其它一些癥狀。如果患者在急性期接受治療,一般兩周左右即可恢復,治療效果較好;如果等該病發展成慢性,患者會反復出現高燒,情況嚴重時還可能患上惡性淋巴瘤、病毒性嗜血細胞綜合征以及和鼻咽癌相關的惡性腫瘤等,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接吻病”的相關癥狀,大家一定要盡早接受診斷及治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海南日報》提醒,“接吻病”并非只高發于熱戀中的年輕人,5歲以下的寶寶也是“接吻病”的高發人群。寶寶年齡尚幼,免疫系統不完善,抵抗病毒能力差;寶寶的語言、動作都很可愛,父母常常忍不住親寶寶,有些老人還會將食物嚼碎后喂給寶寶,但這些行為都有可能讓寶寶患上“接吻病”。因此,家長在與寶寶親密接觸時,一定要注意口腔衛生。(蘇秦)

  本文由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卜勇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健康、環保、水利、節能、氣象、人工智能、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等。

“親親我我”別過頭 咬破嘴唇小心患上“接吻病”

圖文簡介

“親親我我”別過頭咬破嘴唇小心患上“接吻病”.專家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健康、環保、水利、節能、氣象、人工智能、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