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養殖是一項系統工作,科學正確的選苗、放苗是關鍵。

  傳統意義上的選苗工作主要關注在苗的體征、活力上,對于蟹苗質量的判斷缺乏整體系統評估。還有很多養殖戶拿苗還停留在請別人帶苗或是苗販子派苗階段,礙于人情世故,往往連年養殖效益不好,苦果卻都是自己承擔了。

  隨著全國養殖技術水平整體的提升以及養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加科學合理的選苗方式呼之欲出,筆者在基層多年從事養殖技術指導工作,對正確選苗工作做出如下四點總結。

  選苗先選人

  蟹苗質量的好壞與養殖者的管理水平高低有莫大關系,每個蟹苗主產地都有養殖高手與新手,選苗拿苗之前必須要做的工作是了解苗塘養殖戶的技術水平(通常畝產、規格在當地靠前,蟹苗平均回捕率大于50%,如果有拿其蟹苗養殖成功的案例要去了解真實情況)。

  選苗要看塘

  選苗要看塘,指的是拿苗必須親力親為來到苗塘,觀察苗塘情況,主要有3個方面:

  看苗塘的水質,測水質指標氨氮應低于0.4毫克/升,亞硝酸鹽指標應低于0.05毫克/升,pH值應在7.5-9.0之間。

  水色應呈一定的肥度與濁度,有藻相,通常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表明養殖戶管理水平較高,且池塘里蟹苗密度較高,成活率好,蟹苗活動力大,體質好。

  苗塘里水草數量少好,通常冬季絕大部分的水草都已枯萎,管理好的池塘要把爛草撈除防止在水中腐爛污染水質。

  親自用網抄抓池塘里的蟹苗出來,觀察蟹苗整齊度,規格大小不一的為好,通常說明是原塘頭茬苗,規格整齊劃一的苗可能是篩選過的苗。

  看苗看種系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注重蟹苗的種系選擇。隨著江蘇省淡水研究所主持開發的“長江一號”以及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好潤1號”長江系野生大親本蟹種相繼投入市場,更是讓蟹苗種系選擇日趨明顯。從池塘里撈出來的蟹苗要觀察其額齒尖銳,疣狀突明顯,身長與腿長比小于0.25,能初步確定為優良品系。

  常規外觀及內部判別

  觀察體色、肢體:優質的蟹苗干凈清爽,無纖毛蟲,青背白底為好,爪尖磨損的蟹苗占比少于15%。

  測試蟹苗的活力:從池塘中打撈一批蟹苗放盆子里,測試其爬行速度和翻身速度,爬行速度和翻身速度越快,活力越強,體質越好,苗的質量也就越好。

  測量身長與腿長比例:身長與腿長比例比小于0.25為好,第三腹肢蜷起長度超越兩眼對線越多越好。

  腸道食線:蟹苗食線黑粗清晰,說明越冬期間一直有攝食,體質較好。食線發紅或空腸則可能得了腸炎。

  看是否“紅嘴頭”:看是否有“紅嘴頭”,指的是蟹苗肚臍尖部周圍呈橙黃色,表明蟹苗肝胰腺比較肥滿。

  觀察肝胰臟:隨機挑選的蟹苗打開殼后,好蟹苗的肝胰臟應是鮮黃色(像生雞蛋黃),肝小葉一絲一絲的清晰可見,若顏色發白或過黃者均不太好。

  觀察鰓絲顏色:蟹苗鰓絲以白色干凈、完整為佳。

  

  放苗

  選好苗后,緊接著要做好的是正確放苗工作,河蟹養殖早期放苗階段通常處于早春季節,此時氣候寒冷,應加高水位至80厘米以上,深水位放苗。放苗前應充分做好池塘清塘、解毒工作;放苗前還應做好肥水栽草工作,為蟹苗提供最佳的棲居環境。

  科學放苗步驟:把蟹苗放到岸邊5分鐘左右適應當地氣候;取塘里水灑到蟹苗身上,持續3分鐘~5分鐘,適應水溫;把蟹苗放到池塘水里充分吐水5分鐘~8分鐘,母的是去除抓苗時蟹苗在原苗塘里吸入體內的臟水、污物;把蟹苗放到“加樂福+好又多”或“漁夫之戀”的水溶液里浸泡5秒左右/每次,持續2次~3次,目的是通過電解多維或免疫增強劑增強蟹苗體質,提高其抗應激能力;把蟹苗拿到岸邊或船板上,打開網包,任其自行爬進池塘,爬不走的殘苗進塘后也無意義,銷毀即可;當天開始投喂餌料,對于蟹苗來說,進入新的環境需要適應,此時及時投喂高蛋白飼料,適當使用“漁夫之戀”拌料投喂,誘食效果更好,蟹苗早開口能夠積累充足的能量,提高第一次蛻殼成功率。

  河蟹養殖前期最為重要的工作便是選苗、放苗,在整體河蟹養殖模式不斷進步的今天,好的選苗、放苗工作更能體現一個養殖工作者的職業化水平。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提出與實施,水產行業也必將迎來改革,未來的水產養殖行業技術門檻將越來越高,科學的養殖模式或技術會成為河蟹養殖工作的必由之路。

  編輯:李敏

4招選出好蟹苗

圖文簡介

河蟹養殖是一項系統工作,科學正確的選苗、放苗是關鍵。選苗先選人蟹苗質量的好壞與養殖者的管理水平高低有莫大關系,每個蟹苗主產地都有養殖高手與新手,選苗拿苗之前必須要做的工作是了解苗塘養殖戶的技術水平(通常畝產、規格在當地靠前,蟹苗平均回捕率大于50%,如果有拿其蟹苗養殖成功的案例要去了解真實情況)。河蟹養殖前期最為重要的工作便是選苗、放苗,在整體河蟹養殖模式不斷進步的今天,好的選苗、放苗工作更能體現一個養殖工作者的職業化水平。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提出與實施,水產行業也必將迎來改革,未來的水產養殖行業技術門檻將越來越高,科學的養殖模式或技術會成為河蟹養殖工作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