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產奶性能直接關系到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影響奶牛產奶性能的因素較多,但歸納起來可分為遺傳、生理和環境三大因素。
一、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主要包括品種和個體因素。奶牛不同品種,其產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較大差異,如荷斯坦牛產奶量就優于其他品種的奶牛。同一品種的不同個體,由于遺傳基礎不同,使得個體間泌乳性能乳脂率存在明顯差異。如荷斯坦牛低產者僅3000千克左右,最高者可達30833千克,乳脂率也可為2.6%~6%不等。
二、生理因素
1.年齡與胎次。奶牛產奶量隨著年齡和胎次的增加而發生規律性的變化。青年母牛由于乳腺發育還不充分,因此,頭胎青年母牛產奶量較低,僅相當于成年母牛的70%~80%;7~8胎以后的母牛隨著機體逐漸衰老,產奶量也逐漸下降。中國荷斯坦牛5~6胎產奶量最高。
2.初次產犢年齡與產犢間隔。第一次產犢年齡過早,除影響乳腺組織發育及產奶量外,也不利于牛體健康;相反,第一次產犢年齡過晚,減少了產犢次數和推遲了經濟回收時間,并影響終生產奶量。一般情況下,育成母牛體重達成年母牛的70%時,即可配種。中國荷斯坦牛在合理的飼養條件下,13~16月齡體重達360千克(北方為380千克)以上進行配種,第一次產犢年齡為22~25月齡。最理想的產犢間隔是365天,即每年產奶305天,干奶60天,1年1胎。
3.泌乳期。一般母牛分娩后產奶量逐漸上升,低產牛在產后20~30天,高產牛在產后40~50天產奶量達高峰。一般高峰期約維持20~60天后便開始逐漸下降。高產牛一般每月下降幅度為4%~6%,低產牛達9%~10%。剛開始下降速度比較緩慢,但到了妊娠5個月后,產奶量迅速下降。同時,奶的質量也呈現相應的變化。
4.體格。同一品種、年齡的奶牛,一般而言,體格大的牛,產奶量相對比較高,即體格與產奶量有呈正相關的趨勢。但過大的體重,并不一定產奶就多;而且奶牛體重大,維持代謝需要也多,經濟上不一定合算。根據國內外經驗,荷斯坦牛體重以650~700千克較為適宜。
5.疾病。如患乳腺炎時,乳糖、酪蛋白、鉀以及非脂固形物含量降低,而鈉、氯、乳清蛋白含量增加。乳成分的變化幅度與患病輕重和患病時間長短以及奶牛的體質、泌乳期的不同階段有關。
三、環境因素
1.飼養管理。在良好的飼養管理下,奶牛全年產奶量可提高20%~60%,甚至更多。營養水平不足,將影響產奶量,并縮短泌乳期。管理條件也十分重要,在炎熱、潮濕條件下,會破壞奶牛機體的代謝過程,產奶量也隨之大幅度下降。此外,加強奶牛運動、充足飲水,均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有利于提高產奶量。同時,牛奶中的成分含量也與飼養管理條件密切相關。如日糧中精料多,粗料不足,瘤胃發酵丙酸增加,乙酸減少,導致乳脂率下降;反之,提高粗料比例,降低日糧能量水平,將影響乳蛋白含量。此外,日糧能量較低時,非脂固形物也下降。
2.產犢季節和外界氣溫。奶牛比較適宜的氣溫為10℃~16℃,當氣溫達26.7℃,奶牛呼吸、脈搏次數增加,采食量減少,進而產奶量下降,特別是高產牛和泌乳盛期牛,尤為敏感。為了保持牛體健康,提高產奶量,夏季對奶牛必須采取防暑降溫措施,并調整產犢季節,使奶牛產犢避開6~8月份酷暑季節。
那么,如何培育高產奶牛呢?具體應注意以下三點:
1.母牛分娩以后體重減少,體膘降低,產奶量上升是正常生理現象。但是依靠牛體失重增加產奶量是不可取的。奶牛在長期失重的條件下,會延緩牛的發情和排卵。實踐證明,在泌乳高峰期,每失去1千克活重,會使牛的排卵推后13.5天。這就是為什么40千克以上日產奶量的高產牛難配的原因。為了培育高產奶牛,除了增加乳腺分泌細胞的數量和分泌組織的活性以外,就是要設法提高泌乳高峰期飼料營養物質采食量,改善飼料日糧的適口性,增進食欲,以期使日糧干物質的采食量達最大,失重的幅度最小。
2.產奶高峰期過后,還有約2個月的泌乳穩定期,此時營養的采食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牛體不再增重,亦不再失重,要保持飼料配方和每日喂量的穩定。
3.泌乳4~8個月,前期失去的體重已經逐漸恢復,并開始增重。此時,隨著泌乳量的逐漸下降,動物的采食量亦開始減少。要利用此期能量轉化效率高的特點,使奶牛增加50~80千克的體重,但切記不可過肥。
編輯:李敏
如何培育高產奶牛
圖文簡介
奶牛的產奶性能直接關系到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影響奶牛產奶性能的因素較多,但歸納起來可分為遺傳、生理和環境三大因素。奶牛不同品種,其產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較大差異,如荷斯坦牛產奶量就優于其他品種的奶牛。奶牛比較適宜的氣溫為10℃~16℃,當氣溫達26.7℃,奶牛呼吸、脈搏次數增加,采食量減少,進而產奶量下降,特別是高產牛和泌乳盛期牛,尤為敏感。為了保持牛體健康,提高產奶量,夏季對奶牛必須采取防暑降溫措施,并調整產犢季節,使奶牛產犢避開6~8月份酷暑季節。為了培育高產奶牛,除了增加乳腺分泌細胞的數量和分泌組織的活性以外,就是要設法提高泌乳高峰期飼料營養物質采食量,改善飼料日糧的適口性,增進食欲,以期使日糧干物質的采食量達最大,失重的幅度最小。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