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是優質道地黃芪的傳統產區,也是黃芪的最大產地。近年來,隨著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黃芪種植逐漸成為廣大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如何實現科學規范化種植,達到優質高產的目標。山西農科110專門走訪了山西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玉慶,就黃芪的規范化種植管理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供農民朋友參考。

  記者:王老師,您好。近年來中藥材產業發展迅速,成為不少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在山西省政府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中藥材被列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五大產業之一。黃芪作為山西省的道地藥材,更是顯現出其廣闊的發展前景,今天請您就黃芪的科學生產種植給廣大農民朋友做一個詳細的介紹,好嗎?

  王玉慶(以下簡稱王):好的。呂梁是山西省的黃芪優勢產區,近年來,在該市發展較快,取得很好種植效果和經驗。我參考呂梁山黃土丘陵區黃芪的栽培模式,向大家做一個講解說明。

  記者:我們知道,要種好莊稼首先要整好地,在中藥材種植上,以整地是不是也有嚴格的要求呢?

  王:是的。種好藥材的首先就是要做好選地與整地工作 :先說選地,呂梁山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黃土的特性就是土層深厚、疏松多孔,十分有利于深根系黃芪根系的向下生長。選地時必須選擇土層深厚的地塊,陽坡、半陽坡或半陰坡。選擇的土地在撂荒10年以上的土地,20年以上的更好,撂荒時間越長土地就越肥沃。海拔1400~2100米,年平均氣溫4.5~6.5℃。

  再說整地,整地是該技術模式最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在播種之后基本不再進行任何的田間作業管理,也就是不除草等作業措施。進入雨季前的6月中下旬,將撂荒上的雜草、灌木叢用旋耕機打碎,然后用深翻犁將雜草等雜物翻入地下,要翻埋徹底,最好用螺旋犁使土壤垡片翻轉180度,翻耕深度約25厘米,掌握在不翻起較多生土為宜,若生土過多的翻到地面,就會影響黃芪的生長。此法比常規的半翻法雜草翻埋徹底。經過20天后(7月上中旬),地面雜草生長至20~30厘米時,用旋耕犁旋地除草。再過20天后(7月中下旬),用深松耕犁,無犁鏡(犁壁)只有犁鏵,深松耕50厘米,使土壤起到只松而不翻的狀態,達到打破犁地層(活土層與生土之間約10~15厘米厚的土層,該土層緊實而不透氣、不透水,影響黃芪根系生長)的目的。該措施是本技術的關鍵環節,不僅可以加深松土層,因在雨季還可有效地蓄水保墑,是必不可少重要技術措施。再過20天(8月上中旬),用中耕犁淺中耕除草。經過以上75天的整地措施,基本上就可達到播種黃芪的土壤要求,待播種。

  記者:整好地了,在播種環節有什么具體要求呢?

  王:播種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播種期的確定。經過以上整地措施,即可進行冬春播,一般于春季土壤解凍后就可播種,特別是冬季降雪多的情況下,要及時抓緊春播工作;如遇春旱嚴重干旱,或秋季雨水好的情況下,可改春播為冬播,冬播不能過早,一定要掌握在當地氣溫降到5℃以下播種為佳;若春播是遇到特別干旱,就必須等到雨季的6月中下旬進行播種。最晚不得晚于7月1日前。否則晚播的黃芪,因該地區無霜期短,幼苗出苗后生長期短,根系木質化程度低,越冬后就會出現死苗現象,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

  (2)播種量的確定。種子經過精選、種子處理等措施,種子質量大大提高,可極大地減少種子播種量。一般掌握在每畝2.0~2.5千克即可。

  (3)播種方法。該法是撂荒仿野生栽培法,過去是土地,一般地塊較大,基本平整,多采用機械條播。播種深度一定要掌握在2.0~2.5厘米間,特別是雨季播種,切忌“寧淺勿深”。

  記者:王老師,我們都知道,呂梁是典型的干旱少雨地區,那么在旱作栽培方面有沒有什么好的栽培方式嗎?

  王:有的。還有呂梁山黃土丘陵區黃芪旱地育苗移栽模式。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要育好苗。以下三方面是育苗期間需要做好的工作。

  (1)選地、整地與施肥。選土層深厚的黃土母質土壤,海拔1200~1800米,年平均氣溫5.0~8.5℃。前茬作物宜選禾本科的玉米等為好。土地選好后于頭年秋季待玉米收獲后滅茬、翻地,翻地時結合施肥,翻耕深度不能超過熟土層,一般22~25厘米,將腐熟的農家肥料翻入土中,稱“秋耕壯垡”,避免白茬越冬。翌年5月下旬地面撒施5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三元復合肥,然后用旋耕犁將肥料旋翻入土,旋耕深度15~20厘米為宜,同時旋耕還能起到鋤草的作用。6月上旬用深松耕犁深耕50厘米,該作業措施是培育優質種苗的關鍵環節。6月中旬裸中耕,深度10厘米。

  (2)播種。播種期的確定。6月20日后即將進入雨季,待地面墑情好時,保證播種后能夠出全苗時進行播種。播種期是旱地黃芪育苗的關節,必須把握好播種時間,要看天(雨季到來,降雨量豐富)看地(土壤墑情好,能保證種子發芽對水分的需要)。

  播種量的確定。每667平方米播種量一般為8~10千克。種子要經過精選、包衣等處理。

  播種深度的確定。因是雨季播種,必須把握“寧淺勿深”的原則。播種深度一般為1.5~2.0厘米為宜,切不可過深。

  播種方法。以條播為佳,用機械條播機,或畜犁條播耬均可。也可撒播,但撒播種子深度覆土不均勻,需要加大播種量2~3千克。

  (3)田間管理。幼苗出土后,基本上不再進行任何形式的田間管理措施,因為前半進行的土壤耕作措施,雜草基本消滅殆盡。由于是在高寒地區進行育苗,田間也不會發生任何病蟲害。待秋末幼苗枯萎時即可進行起苗移栽工作。一般可產黃芪苗200~300千克。可移栽大田3335~5336平方米地。

  然后是移栽。移栽有兩種,熟地移栽和撂荒地移栽。大家可以根據土地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

  (1)熟地移栽。選地。前茬宜選禾本科作物。移栽時間,秋末土壤上凍前進行移栽。邊起苗邊移栽,若秋季移栽不完的早春進行。春季土壤解凍后即可移栽,時間越早越好。移栽方法。溝栽法,犁開溝,溝深15~20厘米,行距30~35厘米,株距15~20厘米,將黃芪苗水平擺放于溝內,然后覆土,覆土后黃芪苗上必須有蓋土12~15厘米的覆土,蓋土淺不抗旱。

  (2)撂荒地移栽。選地。宜選5年以上的撂荒地,撂荒時間越長土壤肥力就越高,該移栽方式就是不使用任何形式的農家肥和化學肥料,所生產的黃芪為綠色產品。整地,6月下旬雜草生長期進行翻地作業,將雜草徹底翻埋腐爛,作為黃芪的有機肥料。約20天后的7月中旬,當雜草再次生長時再進行旋耕。8月下旬后進行裸地中耕,待移栽。移栽時間,秋末土壤上凍前進行移栽。邊起苗邊移栽,若秋季移栽不完的早春進行。春季土壤解凍后即可移栽,時間越早越好。

  移栽方法。溝栽法,犁開溝,溝深15~20厘米,將黃芪苗水平擺放于溝內,然后覆土,覆土后黃芪苗上必須有蓋土12~15厘米的覆土,蓋土淺不抗旱。

  (3)田間管理。高翌年黃芪出苗后進行中耕除草。撂荒地因進行了一年的土壤耕作作業,田間基本無雜草或少有雜草,基本可以做到不進行任何形式的土壤管理。黃芪生長1-2年即可采收。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王玉慶

發展黃芪種植 加快脫貧致富

圖文簡介

山西省是優質道地黃芪的傳統產區,也是黃芪的最大產地。近年來,隨著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黃芪種植逐漸成為廣大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山西農科110專門走訪了山西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玉慶,就黃芪的規范化種植管理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供農民朋友參考。黃芪作為山西省的道地藥材,更是顯現出其廣闊的發展前景,今天請您就黃芪的科學生產種植給廣大農民朋友做一個詳細的介紹。進入雨季前的6月中下旬,將撂荒上的雜草、灌木叢用旋耕機打碎,然后用深翻犁將雜草等雜物翻入地下,要翻埋徹底,最好用螺旋犁使土壤垡片翻轉180度,翻耕深度約25厘米,掌握在不翻起較多生土為宜,若生土過多的翻到地面,就會影響黃芪的生長。經過以上75天的整地措施,基本上就可達到播種黃芪的土壤要求,待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