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后,萬物復蘇,各類水生生物經過了一整個冬季的蟄伏,隨著氣溫水溫的升高,生長發育的速度也逐漸加快,但隨之而來的是水體的各種病菌、寄生蟲的活動也逐漸增強。由于春季氣候多變,晝夜溫差較大,并且魚體質經過一個冬季的消耗造成免疫力及抗應激能力也隨之減弱,極易引發病害。
水霉病
水霉病是魚類的常見真菌病之一,主要在水溫較低的時候易發病。病魚體表長有棉絮狀白色菌絲,魚體消瘦、攝食減退、離群獨游,在晴天經常可見病魚浮在水體表層。拉網,放苗及草魚、青魚等疫苗注射時由于操作原因,魚體表破損及未做好消毒處理可致水霉菌感染。
防治方法
1.在冬季清塘時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消毒。2.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并在疫苗注射等操作后,利用水霉菌對鹽敏感的特性使用3%食鹽水浸浴10分鐘左右。3.使用水霉凈(主要成分為硫醚沙星或水楊酸等)潑灑消毒,并可結合使用抗生素,如恩諾沙星等拌料投喂,防止水體的其他病原菌侵入魚體。
中華鳋病
中華鳋往往寄生在草、青、鰱、鳙、鯉等魚種魚鰓上,打開鰓蓋,肉眼可見在鰓絲末端有許多白色的小蛆,即中華鳋。鰱、鳙魚感染后往往在水中尾鰭露出水面,故又有“翹尾巴病”之稱。病魚出現離群獨游現象,鰓絲發炎、腫脹、顏色發白;嚴重時,病魚常因呼吸困難、伴隨繼發性感染引起死亡。該病尤其對草魚的危害最為嚴重。
防治方法
使用魚用敵百蟲全池潑灑,殺蟲后使用戊二醛苯扎溴銨合劑消毒,預防病菌繼發性感染。
小瓜蟲病
小瓜蟲隸屬原生動物門,小瓜蟲屬,寄生在鯉魚、草魚、鯽魚等多種魚類身上,并導致大量苗種甚至成魚死亡,是漁業生產中常見的魚病之一。寄生在淡水魚體的小瓜蟲為多子小瓜蟲,其生活史有成蟲期、幼蟲期和包囊期,寄生在魚體表及鰓絲上,刺激魚體組織增生形成白色的小囊泡,因此小瓜蟲病又被稱為“白點病”。
小瓜蟲生長的最適水溫是15℃~25℃,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一般情況下當水溫達到30℃以上時,通常不會發生小瓜蟲病。在適當的溫度范圍內,增加溫度可使小瓜蟲的生長加快。
防治方法
對寄生蟲的防治須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則。先腐而后生蟲,在放苗前進行徹底的清塘及堅持做好底質改良能有效減少寄生蟲病的發生;在摸清病因、病理的前提下,還需要加強飼養管理,預防為主。在病害發生時,常使用辣椒+老姜混合熬煮液及市面常見的青蒿末、苦楝制劑潑灑,對小瓜蟲均有明顯驅離殺滅作用。
指環蟲病
指環蟲是魚類寄生蟲中常見的單殖吸蟲,其生活史為受精卵—孵化—幼蟲—寄生—成體—受精卵,平均壽命為1個月。指環蟲在溫暖季節能不斷產卵并孵化,自受精卵從蟲體排出后,卵漂浮于水面或附著在其他物體或宿主鰓上、皮膚上。一般需7天時間孵出幼蟲,纖毛蟲幼蟲在水體中自由游動,尋找宿主。當有大量寄生指環蟲時,病魚鰓絲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蒼白色,鰓部浮腫,容易導致繼發性感染引起爛鰓。當水體黃渾,鰓絲寄生蟲數較多時,易造成魚體窒息死亡,死亡魚體出現嘴部張開癥狀。
防治方法
在指環蟲病的防治中,常用甲苯咪唑對蟲體進行殺滅,殺蟲后做好消毒工作。甲苯咪唑殺滅指環蟲的作用原理為作用于蟲體內能量循環,這也決定了指環蟲在該藥物作用下需經較長時間才能死亡。
編輯:李敏
魚翹尾巴可能是生病了!防治措施看這里
圖文簡介
入春以后,萬物復蘇,各類水生生物經過了一整個冬季的蟄伏,隨著氣溫水溫的升高,生長發育的速度也逐漸加快,但隨之而來的是水體的各種病菌、寄生蟲的活動也逐漸增強。由于春季氣候多變,晝夜溫差較大,并且魚體質經過一個冬季的消耗造成免疫力及抗應激能力也隨之減弱,極易引發病害。3.使用水霉凈(主要成分為硫醚沙星或水楊酸等)潑灑消毒,并可結合使用抗生素,如恩諾沙星等拌料投喂,防止水體的其他病原菌侵入魚體。防治方法使用魚用敵百蟲全池潑灑,殺蟲后使用戊二醛苯扎溴銨合劑消毒,預防病菌繼發性感染。指環蟲病指環蟲是魚類寄生蟲中常見的單殖吸蟲,其生活史為受精卵—孵化—幼蟲—寄生—成體—受精卵,平均壽命為1個月。防治方法在指環蟲病的防治中,常用甲苯咪唑對蟲體進行殺滅,殺蟲后做好消毒工作。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