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你總喜歡跟在爸媽身后,扯著爸媽的衣角,好奇而害羞地打量著世界,時不時還鬧一些“小情緒”。長大后,你發現這一切反了過來,不管你走到哪兒,爸媽的電話就跟到哪兒,大事小事都向你匯報,常常還會用一些“出洋相”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很多人將心態上返老還童的爸媽稱為“老小孩”。那么,你知道該如何正確對待“老小孩”嗎?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爸媽會成為“老小孩”的原因。據《長春日報》報道,“老小孩”是指雖然已經年過半百或者年近花甲,但是心智上卻有“返老還童”現象的老年人。“老小孩”現象是人們進入老年期的正常心理變化,具體原因如下:

  1、生理原因。老年人大腦功能退化,尤其是大腦的神經抑制功能下降,導致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下降。

  2、心理原因。子女沒有時間陪伴老人,沒有精力注意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導致老年人用某些“幼稚”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愿望與不滿。

  此外,是否會出現心智上的“返老還童”現象,還存在個體差異。一般來說,文化層次較高、從事腦力勞動、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時俱進的老年人不容易成為“老小孩”。

  那么,如果家中有“老小孩”,子女該如何應對呢?據《健康時報》報道,北京安定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鮑楓針對不同情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爸媽易動怒,子女要學會“撤火”。老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后,基本已經成型,有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事模式。遇到問題時,子女要先和爸媽溝通,不能一上來就認為爸媽是“老頑固”。面對亂發脾氣的爸媽,千萬不能火上澆油,可以等爸媽氣頭過去之后再解決矛盾。

  2、爸媽愛嘮叨,子女要學會傾聽。爸媽上了年紀之后,通常都會變得嘮叨,其實這是老年人通過重復敘述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緒,這樣他們才會感覺心理平衡。在爸媽嘮叨的時候,子女最好滿懷欣喜地傾聽,并時不時地說幾句贊美的話,這樣能讓爸媽收獲到更多的滿足感和充實感。

  值得注意的是,江蘇省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副主任醫師吳劍鈺在《生命時報》上撰文稱,臨床發現,有些老年人會出現某些“孩子氣”的舉動,可能是源于某些疾病導致的輕度認知損害,如處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階段。所以,子女不要對老年人的反常表現置之不理,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如果老年人出現焦慮不安、憂郁消極、情緒不穩,甚至伴有食欲減退、睡眠障礙等癥狀,子女最好帶其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蘇秦)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目前的研究領域為健康養生類、臨床醫學類、心理醫學類。

一把年紀卻像個孩子 子女如何應對家中的"老小孩"?

圖文簡介

一把年紀卻像個孩子子女如何應對家中的"老小孩"?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目前的研究領域為健康養生類、臨床醫學類、心理醫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