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時分,大部分工人早已去午休。福建安溪縣種茶大戶劉金龍帶著客人參觀茶山,車轉了一個彎,眼尖的客人問了句:“怎么還有工人在工作?”劉金龍納悶地順著客人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抹飄逸的青綠色在茶樹間起伏,他馬上了然于心。

  “這哪是工人,都是大學里的教授,是專家。”劉金龍笑著解釋。

  在田里工作的正是與劉金龍合作許久的廖紅。他熟悉這位教授的脾氣,只要一聲招呼,還沒等他上山,廖紅及其團隊一大早就扎進田里忙活了。

  劉金龍曾一籌莫展。種茶20多年,生活富裕了,腳下的土地卻越來越令他擔憂:土壤的貧瘠使得茶葉的產量不高,大量的化肥和除草劑被投入使用,形成新的惡性循環,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茶葉品質不穩定……“大家想改變,但沒有合適的辦法。”他說。

  彼時,廖紅也正在犯愁。她看到了村里的環境問題,想以此為基地,為農民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的路子。然而,不管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還是國際植物營養學會常務理事里唯一的中國女科學家,這些在科研領域的“光環”根本得不到農民認可。

  許多農民對她這樣的“專家”很戒備,怕她是來“坑錢的”“騙人的”,直接“拒之門外”。還有一些人看不起她,認為廖紅不過是一個“小女子”,“憑什么要聽她的”?

  一次,廖紅看到一篇社會學論文提到,在中國大部分農民心中,對“專家”的信任度只排在倒數第三,但對“本地能人”的信任度是第一。

  廖紅靈機一動,或許換種思維,就能柳暗花明。于是,她找了很多當地的學生參與調研,讓他們幫忙介紹親戚“能人”合作,她與劉金龍也是這樣“接上了頭”。

  廖紅知道劉金龍對“科技力量”的期待,而這也是她面對的一道考題。她為當地的茶園設計了“茶豆套種”模式,讓茶樹與大豆進行間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的效果作為“綠肥”,提升茶葉產量與品質,同時保護生態環境。

  不施化肥,不用除草,不到一年,“綠肥”大豆新鮮出爐,長勢良好,給這片貧瘠的土地補充上了營養。原來光禿禿的茶山上一下了變得熱鬧起來。茶樹上各種蜘蛛、瓢蟲,山雞和野鳥不時光顧,夜里還有山豬出沒。

  “剛開始他認為跟我合作實驗肯定虧本。”廖紅說,“但實驗證明,茶豆套種不僅改良土壤,而且提高茶葉質量,農民能掙到錢,我就放心了。”

  跑的地方多了,廖紅對福建的土壤情況掌握了七七八八,總能準確地判斷出當地土壤的問題,“就跟老中醫治療土壤一樣”。一傳十,十傳百,各地的農民紛紛找上廖紅。

  廖紅沒想到,她這個該是“信任度倒數第三”的專家,竟逐漸成為農民們最信任的人。

  研究生期間,廖紅跟著導師開始研究大豆根系。“大豆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性作物。”廖紅說。有一年她曾經進行大豆和劍麻的間作試驗,恰逢大旱,幾千畝劍麻都枯死,連雜草都熬不住。

  讓人驚喜的是,其中一個大豆品種還頑強地站立著。廖紅挖開大豆的根部,發現主根扎到地里一米多深,上層的根部已經干枯,但最下面的細跟還在拼命生存。過了一個禮拜,下了一場雨,枯死的根部又長出了新根。

  “這是多么強大的生命力啊。”廖紅說。這也讓她堅信,通過不斷改良,這些綠肥“大豆”能為南方貧瘠的紅壤帶來肥力,能為農民探索出綠色發展之路。

廖紅: 揮著鋤頭的女科學家

圖文簡介

種茶20多年,生活富裕了,腳下的土地卻越來越令他擔憂:土壤的貧瘠使得茶葉的產量不高,大量的化肥和除草劑被投入使用,形成新的惡性循環,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茶葉品質不穩定……“大家想改變,但沒有合適的辦法。她為當地的茶園設計了“茶豆套種”模式,讓茶樹與大豆進行間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的效果作為“綠肥”,提升茶葉產量與品質,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廖紅說,“但實驗證明,茶豆套種不僅改良土壤,而且提高茶葉質量,農民能掙到錢,我就放心了。”跑的地方多了,廖紅對福建的土壤情況掌握了七七八八,總能準確地判斷出當地土壤的問題,“就跟老中醫治療土壤一樣”。研究生期間,廖紅跟著導師開始研究大豆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