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蜃云低黃崗巔,萬畝竹海起峰煙;驚世無雙闊葉林,華南虎嘯蹤跡迷。金斑喙鳳舞翩躚,天地精華聚紅巖;天然氧吧桃源峪,正山小種世紀茗。說起這八種景觀,去過武夷山的人肯定都有終生難忘之感。也只有在武夷山這樣大規模的自然保護區內才能孕育出這么多的綺麗事物,要是沒有這片大自然的保留之地,人世間當減掉多少色彩。這就不得不提我國著名的學者趙修復先生,當年就是他最早提出建立“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對這片原始土地的存留起了極大的作用。
趙修復,191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昆蟲學家、蜻蜓和蜂類分類專家、昆蟲分類學報編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原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1935年就讀于燕京大學生物系,1939年8月畢業后任濟南齊魯大學生物系助教。1941年9月任福建省泉州培英女子中學教師。1942年2月任福州協和大學生物系助教、講師。1948年8月赴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昆蟲系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1951年8月在獲得博士學位后懷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輾轉回到祖國,在福州協和大學任昆蟲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后,任福建農學院(今福建農林大學的前身)昆蟲教研組主任,1958年10月任福建農學院植保系主任、教授。1969年11月下放泰寧縣上青公社。1972年9月回福建農學院任植保土化系教授、第一系主任等職。
趙修復先生的一生都在研究昆蟲,為我國昆蟲學分類和生物防治的發展做了重大的貢獻,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他對昆蟲的研究興趣很濃,隨時隨地都惦記著積累標本,整理素材。1941年,日軍進犯,他被迫隨協和大學來到山城邵武。小山城里生活條件及其艱苦,飯是陳年的糙米飯,房子只是一些簡陋的窩棚,別說電,連一張寫字的桌子也沒有,晚上只好借著桐油燈的光亮在地板上研究昆蟲標本。他沒有因為小山城艱苦的生活環境而感到沮喪,相反,由于那里山多林厚,昆蟲種類豐富且易尋找,他簡直有一種如魚得水的快感。
在山里生活期間,他采集到了許多蜻蜓和寄生蜂標本。然而當時國內研究此類學科的人太少,能借以參考的資料更是難以找到,所以很多標本根本鑒定不了,也就無法進行分類整理。有豐富的實體素材卻無法上升到理論知識,這讓趙修復先生感到很是無奈,也堅定了他要研究昆蟲的決心。后來,趙修復先生終于找到一本美國學者寫的《中國蜻蜓手冊》,如獲至寶,以此參考著開始從蜻蜓的分類入手,他的研究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系統。
數年后,趙先生總結自己的知識,完成了《中國棍腹蜻蜓分類的研究》初稿,這是他在棍腹蜻蜓分類研究上取得突破的結果。1948年,他獲得教學獎學金,到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攻讀學位。1950年,他完成了碩士論文《雙峰彎尾春蜓外部形態的研究》。第二年,他又以《中國棍腹蜻蜓分類的研究》獲得博士學位。這兩篇高水平的論文標志著趙修復先生在蜻蜓的研究上已達到相當高深的地步,為此,他獲得了碩士、博士兩個學位和兩枚學術榮譽學會的“金鑰匙”。
歸國后,趙修復先生繼續他的研究,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130多篇蜻蜓、寄生蜂及生物防治等昆蟲學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在多種雜志、報刊上發表40多篇通俗科普文章。他還主張創辦了《武夷科學》年刊,積極與國外相關刊物進行交流合作,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趙修復先生無怨無悔地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住院重病期間仍不忘用錄音機記錄重要的科研心得體會,應該說,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科學真理的一生。
昆蟲的探索者——趙修復
圖文簡介
趙修復, 191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昆蟲學家、蜻蜓和蜂類分類專家、昆蟲分類學報編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原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后來,趙修復先生終于找到一本美國學者寫的《中國蜻蜓手冊》,如獲至寶,以此參考著開始從蜻蜓的分類入手,他的研究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系統。數年后,趙先生總結自己的知識,完成了《中國棍腹蜻蜓分類的研究》初稿,這是他在棍腹蜻蜓分類研究上取得突破的結果。第二年,他又以《中國棍腹蜻蜓分類的研究》獲得博士學位。歸國后,趙修復先生繼續他的研究,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130多篇蜻蜓、寄生蜂及生物防治等昆蟲學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在多種雜志、報刊上發表40多篇通俗科普文章。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