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經歷會如何轉化一個人?又如何成就一位科學家?他曾經在前蘇聯求學,在美國深造,今天,他再次回歸崛起的中國,挑戰更多可能性。環球網記者面對面采訪了高通工程技術總監、中國區研發負責人徐晧博士。

  留學前蘇聯:從一個字母都不會到全校第一

  26年前,徐晧初到前蘇聯,幾乎是“一個字母都不會,一切從零開始”,短短8個月之后開始和當地同學一同學習,之后的6年中以各項考試滿分大學畢業。在跨文化中生活, “自我挑戰”成為徐晧的生活方式。他說,“只要這個挑戰是值得的,我就會全力面對。”

  徐晧認為: “巨大的挑戰面前,一定要勤奮,時間和努力是必須的”。作為大家眼中的天才,很難想像他的信念居然是“天道酬勤”。他親身經歷了 “一分天才和九十九分努力” 的成功,這也使他篤信勤勉能讓他每次都戰勝挑戰。

  

  徐晧博士接受環球網記者采訪

  轉戰美國:勇于提出壞點子 未來可能變金礦

  西進美國,成為徐晧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徐晧表示,在美國,你會接觸到更多不同的文化,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都聚合在美國。在博士學習期間,他與美國的導師、各國的同學一起合作,完成了毫米波的研發工作, 并獲得了IEEE通信學會的Steve Rice Award。博士畢業后,他進入了科學家夢寐以求的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通信研究中心,其產生的重大科技發明不勝枚舉,包括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數字交換機、通信衛星、電子數字計算機、蜂窩移動通信設備以及通信網等,一個實驗室就贏得過8項諾貝爾大獎。

  “在貝爾實驗室的時候,一位從事無線研究的知名專家當時對我說,你不要做小研究,要做就做至少對今天有10倍貢獻的事情”。成為優秀技術人的關鍵是“多做一些感到挑戰的事情,這樣的膽識,能為你和你的研究方向帶來更大的突破”。除了創新的膽識, 徐晧認為,“做科技的人,要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學問,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通用的原則。”一名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首重實事求是。

  美國經驗帶給徐晧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美國人喜歡在黑板上畫一畫、寫一寫,有時候起初的點子不一定很好,但都會把想法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進行優化”。因為對于創新來說,更重要的是提出新的觀點。最開始的觀點不一定成熟,甚至于有很多人會反對,但是通過團隊溝通和討論,大家共同的努力會完善最后的解決方案。比如,高通最初提出CDMA的技術, 在當時很多人都反對,最后成為國際標準,而且成功商用。

  在手機普及之前,高通就研發出“飛行模式”。當時手機只有打電話的功能,啟動飛行模式還不如直接關機,這項研發在當時絲毫沒有用武之地,類似這樣的研發當時可能普遍不會受到支持。然而在今天,手機能拍照、玩游戲、執行各種功能,僅僅關閉電話功能的“飛行模式”反而變得相當實用。徐晧認為“有很多觀點當時看起來可能不夠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用的變化,很可能是好點子,所以要勇于提出自己新的想法。”

  “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也需要逐漸從一個人的工作模式,轉變成一個團隊的工作模式。”徐晧解釋,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必須要有與別人進行良好合作的能力,這是把事情做好的關鍵之處。

  聊到這里,徐晧提到:“我以前不是一個特別喜歡說話的人。”

  我不是特別喜歡說話 但我挑戰自己發言

  為了挑戰自己,徐晧進入國際通信標準組織工作了6年。“我以前不是特別喜歡發言,不喜歡與別人做技術上的爭論,而國際通信標準組織是技術討論非常多的一個地方,我想在這里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忙碌的時候,徐晧和其他科學家的討論會從早晨8點進行到凌晨1點,所有細枝末節的問題都會談得非常透徹。徐晧表示,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只有通過爭論,詳細分析每個技術方案的優勢和劣勢,取長補短才能找到最佳方案。

  “如果你有比較好的觀點,應該在大會討論時提出,因為這樣大家能聽到你的想法,一起推動它往前發展。但如果你特別害羞,或者不知道這個觀點好不好,留在會后提出來,很多人可能就聽不到這個觀點,也就逐漸導致它慢慢地被埋沒。” 徐晧強調,要學會在合適的時間把想法說出來。

  現在徐晧負責中國區的研發,從工作的性質上來說,中國團隊的人數比他以前負責的團隊人數更多,負責的項目也不局限于無線領域,還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其他項目的研發,以及跟中國區其他各個團隊的合作,比如中國的運營商、中國主要的合作伙伴,OEM廠商,基站設備廠商等,與各方的交流會更多。同時,他也代表高通參與一些大學研究項目的交流活動,并支持公司的一些公益活動。

  換句話說,徐晧這次不僅僅需要跨出無線領域,開始探索人工智能等新領域的科技研發,同時在商務上的溝通協同也是一大重點方向。顯而易見的是,這次他是有備而來的。

  以實際行動 引領5G時代加速到來

  害怕失敗嗎?徐晧坦然地說, “我會以平常心面對失敗,因為所有人都有失敗的時候,但最關鍵的是,失敗以后怎么面對它。在困難和挑戰面前要不斷地嘗試才可能成功,但成功之后可能又要面對下一個挑戰,這是無止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我們必須經歷的,或者說需要享受其中的。這本身就是一種閱歷和一種體驗。”徐晧享受迎接挑戰的過程,就如同他喜歡解題一般。

  5G對于中國及全球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其商用的步伐正在加快。作為高通工程技術總監、中國區研發負責人,徐晧正帶領團隊在5G研發上多方面發力。

  在CES 2017期間,高通、愛立信和AT&T宣布合作開展5G NR試驗,三家公司展示了多項全新5G NR毫米波技術,利用高頻頻段可用的大帶寬,來提升網絡容量并實現每秒數千兆比特數據速率,該試驗采用了高通的終端原型解決方案。

  國際調研機構IHS的研究報告《5G經濟》中預測,5G整體經濟效益將于2035年之前在全球實現,全球5G價值鏈本身就能創造高達3.5萬億美元的產出,其中在中國創造的產值為9840億美元;在促進就業方面,5G將在中國創造950萬個工作崗位。

  中國產業鏈對于高通而言是5G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高通早已與中國運營商及合作伙伴開展5G方面的合作。今年2月份,高通與中國移動、中興通訊宣布將合作開展5G新空口規范的互操作測試和OTA外場試驗,并且將參加中國移動在5G上的相關測試活動。

  高通所描繪的萬物互聯世界正在發生。徐晧正帶領著高通中國研發團隊,同中國的合作伙伴深入合作,確保5G以一種高質量的方式盡快落地中國。而從另一個方面,高通也正在推動人工智能從云端到終端,并和中國的合作伙伴一起全力推動人工智能的產業鏈發展。中國的文化與飛速發展的科技,將如何與這位科學家碰撞出新的火花?讓我們拭目以待。

專訪高通徐晧:多元化經歷如何造就一位科學家

圖文簡介

貝爾實驗室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通信研究中心,其產生的重大科技發明不勝枚舉,包括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數字交換機、通信衛星、電子數字計算機、蜂窩移動通信設備以及通信網等,一個實驗室就贏得過8項諾貝爾大獎。現在徐晧負責中國區的研發,從工作的性質上來說,中國團隊的人數比他以前負責的團隊人數更多,負責的項目也不局限于無線領域,還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其他項目的研發,以及跟中國區其他各個團隊的合作,比如中國的運營商、中國主要的合作伙伴, OEM廠商,基站設備廠商等。在CES 2017期間,高通、愛立信和AT&T宣布合作開展5G NR試驗,三家公司展示了多項全新5G NR毫米波技術,利用高頻頻段可用的大帶寬,來提升網絡容量并實現每秒數千兆比特數據速率,該試驗采用了高通的終端原型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