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兩院院士里最會寫科幻的一個,一生鐘情水電事業,主持了我國幾十座大壩的設計與建設,為三峽工程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是中國水電事業的當事人,以開發水電、實現西電東送為平生夙愿,主持了中國幾十座大壩的設計與建設。他為世界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三峽工程傾注了大量心血,面對各種疑慮,他坦誠相見,力排眾議。從1950年在燃料工業部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參加工作,到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0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再到2012年于病榻上獲中國工程界的最高榮譽——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他在科研路上風雨兼程50年,為我國的水電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就是我國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潘家錚。
1927年10月19日,潘家錚出生在浙江紹興。曾祖父是清朝秀才,飽讀詩書,后因追隨太平軍于南京殉難。祖父在成年后多次前往南京尋父,卻意外了解了許多天國軼事;回鄉后他潛心學術,專致古文,以開館授徒為業,留下許多手稿。潘家錚出生后不久,祖父便亡故了,但祖父留下豐富的手稿和書籍充實了他的童年,成為他兒時的珍寶。
潘家錚的父親生于清朝末年新舊學交替之際,受到舊式教育和洋學堂的雙重熏陶,東南大學教育系畢業后,任職于浙江省教育廳,抗戰后改任中學老師,飽嘗生活艱辛,管教子女也很嚴厲。
1946年暑假,潘家錚前往杭州報考浙江大學,因自幼喜愛詩詞,便毫不猶豫填報了中文系。飽嘗文人之苦的父親極力反對,潘家錚只得重新填報了航空工程系,大二時轉至土木系。浙大名師薈萃,學風嚴謹,老師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不僅教會了他學習,更教會了他思考,讓他獲益終生。
畢業后,潘家錚在錢令希教授的介紹下進入燃料工業部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工作,從此與水電建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說,我與水電事業是“先結婚后戀愛”的。
在勘測處,潘家錚從設計和施工200千瓦的金華湖海塘水電站做起,一步步學習和掌握水電開發技術;他還夜以繼日地進修數學和力學知識,注重將書本和國外資料上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又從工作實踐中吸取經驗、找出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思想
1956年,潘家錚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座壩頂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壩,開創了我國薄拱壩建設的先例。1957年,潘家錚出任新安江水電站設計副總工程師。他深入現場,創造性地將原設計的實體重力壩改為大寬縫重力壩,并采用抽排措施降低壩基揚壓力,大大減少了壩體工程量。新安江水電站的基本建成,樹立了新中國水電事業的第一座豐碑,而潘家錚創新的寬縫重力壩,為我國后來建設的丹江口、潘家口等十多座大壩樹立了樣板,成為國內廣泛采用的壩型。
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視察電站工地時,曾親筆寫下“為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和自制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的勝利建設而歡呼!”的題詞。
中國水利水電奠基人之一——潘家錚
圖文簡介
從1950年在燃料工業部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參加工作,到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0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再到2012年于病榻上獲中國工程界的最高榮譽——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他在科研路上風雨兼程50年,為我國的水電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還夜以繼日地進修數學和力學知識,注重將書本和國外資料上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又從工作實踐中吸取經驗、找出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思想1956年,潘家錚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座壩頂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壩,開創了我國薄拱壩建設的先例。新安江水電站的基本建成,樹立了新中國水電事業的第一座豐碑,而潘家錚創新的寬縫重力壩,為我國后來建設的丹江口、潘家口等十多座大壩樹立了樣板,成為國內廣泛采用的壩型。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