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軼蘩,內分泌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溧陽人。1954 年于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后留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曾任衛生部內分泌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等職。早年對內分泌臨床的疑難問題如嗜鉻細胞瘤的術前藥物準備、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甲亢危象分期和搶救、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可伴有骨軟化等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高了這些疾病的診治水平。
1958年,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個內分泌專科。史軼蘩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跟隨著名的內分泌學專家劉士豪教授進入內分泌領域,到上世紀60年代初,史軼蘩已經在內分泌科的臨床工作中起著骨干作用。
1970年1月5日,云南發生“通海大地震”,國家緊急派出一個大型的醫療隊去災區。在那里他們碰到一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病人,當時沒有胰島素,史軼蘩就帶領醫護人員守在病人身邊,靠用鹽水一點一點地輸液,在嚴密的觀察下,花了不到兩天的時間,把這個人的酮癥酸中毒給緩解過來。
進入新時期,為學科發展需要,協和內分泌科進行了分組,幾乎沒有起步的垂體組由史軼蘩負責,從此,中國內分泌學界的垂體研究就和史軼蘩的名字緊密聯系起來了。作為垂體組的負責人,史軼蘩重點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方法學。她帶領垂體組對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和分泌不足的經典疾病——巨人癥/肢端肥大癥和矮小癥的診斷方法進行了臨床研究,建立了相應的功能試驗,確定了這兩類疾病在中國人群的診斷標準,可靠性和及時性均達到了國際水平。
克服種種困難,史軼蘩帶領的垂體研究組在國內率先建立了7 種垂體激素的測定和11 種下丘腦-垂體-靶腺的功能試驗,使垂體疾病的診斷全部進入了定量評價的階段。由于功能試驗需要一批正常人來進行試驗,以便確定正常參考值,史軼蘩總是首當其沖,先在自己身上試驗。
史軼蘩的長期合作伙伴鄧潔英教授曾回憶當年的情景:“第一個實驗是胰島素耐量實驗,當時誰也沒做過胰島素耐量,打胰島素都是按照文獻。胰島素一打,史大夫反應特別厲害,滿身大汗心率很快,低血糖的反應很明顯……”
愿為良醫——史軼蘩院士
圖文簡介
曾任衛生部內分泌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等職。史軼蘩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跟隨著名的內分泌學專家劉士豪教授進入內分泌領域,到上世紀60年代初,史軼蘩已經在內分泌科的臨床工作中起著骨干作用。她帶領垂體組對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和分泌不足的經典疾病——巨人癥/肢端肥大癥和矮小癥的診斷方法進行了臨床研究,建立了相應的功能試驗,確定了這兩類疾病在中國人群的診斷標準,可靠性和及時性均達到了國際水平。克服種種困難,史軼蘩帶領的垂體研究組在國內率先建立了7種垂體激素的測定和11種下丘腦-垂體-靶腺的功能試驗,使垂體疾病的診斷全部進入了定量評價的階段。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