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多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作為一個女人、妻子、孩子的媽媽,她是如何取得這么大的成就?
王恩多院士
堅定的志向,樂觀的生活態度
1944年,王恩多出生于四川重慶,1950年回到祖籍山東,1955年考入濟南一中。就在那一年,她的表姨媽——著名植物學家吳素萱在對蔥蒜等鱗莖植物的鱗片細胞的觀察中,發現了細胞核穿壁運動的現象。王恩多感到姨媽從事的事業十分高尚,因為她發現了過去還無人知道的事情,于是,她在一篇“我最尊敬的人”為題的作文中就寫了姨媽。從此,王恩多也立志要作一個科學家。
1965年,王恩多大學畢業。1978年研究生招考制度恢復,那年她33歲,已經是一位8歲孩子的母親,但她毅然第二次填寫了研究生報考表,第二次考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成為我國生物化學奠基人之一——王應睞先生的研究生。作為媽媽研究生,她需要付出更多。當時,王恩多的愛人在比利時留學,兒子在天津由婆母照顧讀小學,她則孤身在上海讀研究生。忘掉兒女情長、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埋頭學習和做研究,是她那時的生活寫照。她時常會提醒自己“競爭面前男女平等,別人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照顧你,也不會因為你是女性就為難你。關鍵是你自己要具備競爭的能力”。
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工作熱情
1984年,DNA重組技術在我國剛剛起步,40歲的她申請獲得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基金會提供的獎研金,成為該基金會資助的第一位中國內地學者。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學習期間,因為過去只有DNA重組技術方面的書本知識,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她頗感壓力。然而憑借不斷探索的勇氣,很快她的研究結果讓國外專家們刮目相看。半年后,Fogarty國際基金會破例繼續提供給她第二年的獎研金。
1987年,王恩多重新回到了上海,人生軌跡也開始了一次新的飛躍。回國不久,她便接到王應睞先生交付的“酶與核酸相互作用”研究課題。然而,厄運卻悄然降臨,1992年夏天,她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需要馬上住院開刀。進退兩難時,她還是毅然決然地接受臨危受命。手術4個月后,她恢復得不錯,在醫生同意后,她手提行李出現在巴黎,到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讓·甘樂芙研究員的實驗室合作研究。為了不使對方有任何思想負擔,當時她絲毫沒有流露出病人的“跡象”,像常人那樣用放射性同位素化合物做實驗。兩年之后的一次閑聊中,讓·甘樂芙研究員才得知這個“秘密”,直搖頭說:“不可思議。”
強烈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王恩多常對研究生說,個人命運是與國家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的。沒有祖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沒有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視與投入,個人要想取得成就是不可能的。雖然在國外或許能擁有豐厚的酬金或地位,但是祖國卻給了她一種血脈相連的“家”的感覺。
王恩多曾擔任九三學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員會生化所支社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連續三屆上海市婦聯執行委員。屈指數來,她當過12年生化所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7年上海市科技系統婦委會正副主任。科研教學任務重,學術活動頻繁,但她對社會工作充滿熱忱,無私投入。“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就應該融入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她曾笑哈哈地說。
王恩多為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做科普講座
“科學既是人類理性最高貴的花朵,又是物質福利的最可靠的源泉”。作為科學家,王恩多還牽掛著讓科技成果更好地為百姓生活服務、為人類造福;作為科學家,她認為應該比別人更多地承擔起社會責任,通過自己的知識和言行對公共政策決策產生影響。
王恩多院士的成功之道
圖文簡介
王恩多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恩多院士堅定的志向,樂觀的生活態度1944年,王恩多出生于四川重慶, 1950年回到祖籍山東, 1955年考入濟南一中。1978年研究生招考制度恢復,那年她33歲,已經是一位8歲孩子的母親,但她毅然第二次填寫了研究生報考表,第二次考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成為我國生物化學奠基人之一——王應睞先生的研究生。當時,王恩多的愛人在比利時留學,兒子在天津由婆母照顧讀小學,她則孤身在上海讀研究生。王恩多曾擔任九三學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員會生化所支社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連續三屆上海市婦聯執行委員。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