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周俊出生于江蘇東臺縣的一個兩代在農村設館教書的農村家庭。盡管從小接受的是傳統教育,但周俊進校后比之前更加刻苦努力。16歲那年,周俊順利完成了初中學業,并考取了三所職業學校。
從那時開始,周俊便與藥學結緣。畢業后,他繼續從事調配藥劑的工作,曾在華東衛生局保健委員會做藥劑員,工作不算忙碌且得心應手,但是周俊心中總是覺得少了點什么。他逐漸意識到建設祖國不能只靠熱情,還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
1954年,周俊入讀華東化工學院(現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制藥工程專業。大學生活使周俊養成了勤奮思考的科研習慣。1957年冬天,周俊到內蒙赤峰廠做麻黃堿生產設備改進的畢業實習,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條件下和工人一起勞動,他通過車間勞動和大量化工計算,發現設備的功效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并對此提出工藝改進的依據。
周俊還在學校的實驗中完成過氯毒素的全合成,在學校受藥廠委托建設的乙酰乙酯車間中擔任負責人,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大學畢業后,周俊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詫異的決定。他謝絕了來自上海、南京等單位的邀請,毅然奔赴祖國的邊疆——云南。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形成了極其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云南省擁有高等植物有16,577種,約占全國總數的50%,以其“植物王國”的稱號令世界矚目。周俊覺得,云南的植物資源那么多,在全國是最豐富的,在云南這個廣闊天地是大有作為的。
1958年,周俊遠赴云南昆明,到中科院云南分院籌備組報道,得知自己將被分到準備籌建的化學所,先到植物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資源化學組工作,工作地點在一幢由蔡希陶先生和彭加木先生指導設計建造的樓內。在當時國內各植物所都面臨著利用傳統植物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問題,并因此建立了很多植物資源化學研究室。而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設備和人才資源相對較差,加上交通落后,條件十分艱苦。
不知道年輕的周俊當時是否想到,自己會從此扎根在云南這片土地上,而這個剛見雛形的植物資源化學組,也將會成為自己一生的事業。可以確定的是,他從沒有為自己的選擇而后悔,如他在文章中所說,“拓荒先行者也許會被一些人遺忘,但歷史將不會”:“人們都說云南是各種‘王國’的縮影,我要說她是未知的王國。只有科學能揭示未知,她也需要科學給她活力。老一輩科學家在這里探索未知,探索脫貧之路。我們這一代在這里風風雨雨走了三十多年,只揭示了眾多未知的某些問題。它需要第三代第四代繼續拓荒。”
周俊院士的植物化學研究之路(上)
圖文簡介
周俊還在學校的實驗中完成過氯毒素的全合成,在學校受藥廠委托建設的乙酰乙酯車間中擔任負責人,得到了很大的鍛煉。1958年,周俊遠赴云南昆明,到中科院云南分院籌備組報道,得知自己將被分到準備籌建的化學所,先到植物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資源化學組工作,工作地點在一幢由蔡希陶先生和彭加木先生指導設計建造的樓內。不知道年輕的周俊當時是否想到,自己會從此扎根在云南這片土地上,而這個剛見雛形的植物資源化學組,也將會成為自己一生的事業。可以確定的是,他從沒有為自己的選擇而后悔,如他在文章中所說,“拓荒先行者也許會被一些人遺忘,但歷史將不會”:“人們都說云南是各種‘王國’的縮影,我要說她是未知的王國。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