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從山村走出來的院士,父母曾僅僅期許他有一技之長。然而憑著無限的求知欲,他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當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回國時?他援引彭桓武先生的話說,回來不要問為什么,不回來才是要問為什么。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吳岳良一路以優異的成績實現著人生的跨越。他選擇了進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核物理。父親告訴他,要學就學最前沿的,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
吳岳良謹遵父親的教誨,他后來選擇報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報考的導師是中國著名科學家周光召。談及導師,吳岳良侃侃而談,對于當初的面試場景,更是記憶猶新:“當時問了我們三個基本的問題,我一直有印象。第一個問題:‘對理論物理有沒有興趣?’當然,我說肯定是有興趣的。接著問:‘能不能吃苦?理論物理是要坐冷板凳的,是要能吃苦的。’當時我想,吃苦對我來說應該沒問題吧,農村過來的能吃苦,何況有這樣一個機會,所以我下決心能吃苦。第三個問題就是理論物理光靠吃苦還不行的,還要有好奇心,還更有自信,要有奉獻精神,要堅持下去做。國際上做得最好的理論物理學家是沒有星期天的。同樣到現在,我有時也是這樣問我學生這樣的問題。”
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成為考驗一名物理學術研究工作者合格與否的關鍵標準。吳岳良至今仍將這三個問題作為自我檢驗、自我反思的標準。正是因為這場面試,周光召先生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86年,吳岳良出國讀博士。1996年,他選擇回國。
周光召先生對吳岳良等人說,理論物理只有前沿才是最有用的。畢業的學生是不能留校的,必須讓他們到國際上去競爭,在競爭中回答你的問題。在國際舞臺上,你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鍛煉,然后翅膀硬了,再歡迎回國。“所以當時,他也提倡來去自由,然后鼓勵回來。學生以后自己覺得能夠獨當一面,在國際上有競爭力了,再回來。當時我在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當時周先生就問我覺得怎么樣,是不是可以考慮回來了,我覺得應該是有競爭力了。所以我說可以,當時就決定回來了。”吳岳良說。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涌動在心中的愛國熱情,使吳岳良謝絕了美國多所大學的高薪聘請,于199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在他的倡導下,物理學界開始有了“朋友圈”。
2007年12月,年僅45歲的吳岳良獲得了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今天,他又有了一個重要身份,中國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之一。
如今,已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吳岳良,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教育上。只有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才得以更大的發展中國的學術事業。
院士吳岳良的科研之路
圖文簡介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吳岳良一路以優異的成績實現著人生的跨越。吳岳良謹遵父親的教誨,他后來選擇報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報考的導師是中國著名科學家周光召。談及導師,吳岳良侃侃而談,對于當初的面試場景,更是記憶猶新:“當時問了我們三個基本的問題,我一直有印象。周光召先生對吳岳良等人說,理論物理只有前沿才是最有用的。涌動在心中的愛國熱情,使吳岳良謝絕了美國多所大學的高薪聘請,于199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7年 12月,年僅45歲的吳岳良獲得了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已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吳岳良,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教育上。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