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閑固然是有所遺憾,但畢竟是有得有失、無怨無悔。”在一次技術發展座談會上,陳俊武院士如此說。古往今來,越是成大事者越是淡泊灑脫,那是見慣了高山大海之后的平靜。作為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陳院士從不以此自驕,只是埋頭苦干,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一心關注著國際化工方面的最新情況。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即使不說,也不能減少分毫他做出的貢獻。

  

  上世紀50年代末,隨著大慶油田的發現,我國的石油來源有了保障,對國外的石油需求降低,發展中國自己的原油煉油工業不再是奢望,所以急需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煉油裝置。1961年,我國決定抽調科研、設計、制造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開展煉油工藝技術攻關,盡快改變我國煉油工業的落后面貌。當時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盡管資金和設備都極其缺乏,而作為煉油關鍵的催化裂化技術由于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被國外層層封鎖,全世界這類應用裝置也不過幾十套。沒有制造的經驗,甚至連實物也沒有見過,陳俊武和參加項目攻關的同事只好到處搜集資料,日以繼夜地進行技術對比、方案論證,用超長的工作時間來彌補經驗的缺失。

  巧的是,在項目設計初見成形的時候,陳俊武得到了一次赴巴西考察的機會,這是一個不容放過的突破口。為期半年多的時間里,他和另外幾名同去的考察組技術人員一起,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竭盡所能地查找收集散落在煉油廠各處人員手中的圖紙、規范、手冊、準則、報告、文件和記錄,還拍了400卷膠片,收集了幾萬頁資料,筆記密密麻麻地記了二十多本。利用這些得之不易的材料,陳俊武回國后改進了初始的設計。雖然項目進行看似順利了不少,但這些畢竟只是紙上的知識,最終的設計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一套催化裝置,設備不下幾十臺,儀表上百套,大小閥門數千個,工藝管線近2萬米。這些部件的制造和整裝都要他和團隊的人員過問,陳俊武和同事們沒有在困難面前屈服,一心一意地進行著攻關。

  歷時四年,我國第一套自主設計、安裝的60萬噸/年流催化裂化裝置建成,在撫順石油二廠投產。后來,煉油廠里重要的五種煉油技術被稱為“五朵金花”,這便是綻放的第一朵,它打破了當時國外對煉油深加工技術的壟斷,為中國煉化工業爭得了榮譽。為紀念這個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撫順石油二廠北催化車間門前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中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1965年5月”字樣。

  此后,經過陳俊武等幾代人不懈的鉆研努力,我國催化裂化技術現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類型的催化裂化裝置建成投產,年加工能力接近1.5億噸。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催化裂化大國,在商品汽油構成中,催化裂化汽油約占70%,柴油占30%左右,而且30%以上的丙烯也來自催化裂化工藝。催化裂化技術,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個高尚的人看重的絕不是個人的未來,而是整個民族的未來。“功成名就”后的陳院士沒有固步自封,在繼續進行科研的同時還著力培養下一代人才。他先創辦了催化裂化高級人才培訓班,后來又先后開辦過4期中國石化高級人才研修班,教導了不少優秀的學員,后來大都成為我國煉油行業管理和技術骨干。陳俊武院士的這種自強自立的品格,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和愛戴。

陳俊武——在石油里開出金花

圖文簡介

作為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陳院士從不以此自驕,只是埋頭苦干,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一心關注著國際化工方面的最新情況。當時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此后,經過陳俊武等幾代人不懈的鉆研努力,我國催化裂化技術現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類型的催化裂化裝置建成投產,年加工能力接近1.5億噸。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催化裂化大國,在商品汽油構成中,催化裂化汽油約占70%,柴油占30%左右,而且30%以上的丙烯也來自催化裂化工藝。他先創辦了催化裂化高級人才培訓班,后來又先后開辦過4期中國石化高級人才研修班,教導了不少優秀的學員,后來大都成為我國煉油行業管理和技術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