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創新 從“0”到“1”沒有不可能
九年兢業鑄箭,3000多個日日夜夜,劉立東負責和參與“長七”火箭研制過程中76項地面試驗工作,帶領小團隊完成1200余份文件編制和曬藍,下發圖紙和模型47套,為“長七”火箭的發射成功作出突出貢獻。
在“長七”火箭的研制過程中,劉立東敢于創新,提出我國首個全三維數字化設計火箭的總裝出圖實施方案,打通了火箭三維設計—總裝鏈路,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
對此,劉立東認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完成從二維圖紙時代到三維無圖紙時代的過渡,是科技發展的要求和必然,也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應該說,全三維數字化設計火箭是我們整個數字化設計師團隊的集體智慧,我只是在大的方案基礎上拿出了具體的執行方案和措施。”劉立東說,雖然從一開始就存在挑戰,但是全三維數字化設計在提高效率、減少問題、縮短流程、優化傳遞鏈路等方面存在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切沒有不可能,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要“摸著石頭過河”。“過程是比較艱辛的。”在劉立東看來,這項源起于國外軍工行業的設計技術,在國內經驗的積累和應用上一直比較薄弱,并未有成熟的模式經驗可資借鑒。
“在‘長七’火箭全面采用之前,也有其他型號應用過,但都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數字化設計和制定。”劉立東認為,全三維數字化設計要真正應用起來,就要面臨制定一套適合火箭研制的流程管理辦法和標準體系,而這也成為了劉立東必須要攻克的堡壘。
“舉例來說,更改標記如何處理,以前二維圖紙可以在藍圖上留有更改標記,后面的生產人員一看就很清楚直觀。但三維標記更改怎么辦?這就需要既能滿足現在的使用習慣,又能在新工具、新流程中合理地納入進來。”劉立東實踐摸索中學會兩條腿走路,既研發技術,又探索標準,最終將一整套流程、制度制定出來,彌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
如今,通過幾年的創新探索,無論是頂層設計大綱,還是每個單機模型的驗收,劉立東都提出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并且通過三維總裝設計,成功解決了二級發動機與一級氧箱前底閥門間隙過小等幾十項不協調問題,在打通三維設計和三維總裝鏈路的同時,完成了實現數字火箭的“最后一塊拼圖”。
作為我國首型采用全三維數字化手段設計的火箭,無論在設計、制造階段,還是試驗、裝配階段,“長七”火箭都實現了高效率、高質量、高速度的大幅提升,完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更新換代。
而今,由劉立東設計的全三維數字化設計模式和經驗已經相當成熟,并已上升到行業集團級標準,被推廣、普及開來。劉立東說,全三維數字化設計總結起來就是“形成了經驗,建立了流程,減少了問題,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
2017年4月,海南文昌發射基地,劉立東(后排左4)所在“長七”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在“長七”遙二發射現場。本人供圖
勤于追夢 上天攬月方顯我輩豪情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2016年4月24日,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重要指示。
習近平指出,“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4月24日,正是47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的日子。
在劉立東看來,作為一名航天人,設置航天日是令他感到無比自豪和興奮的。“銘記歷史,傳承精神。作為一名基層火箭設計師,無論是傳統的‘兩彈一星’精神,還是新時期的載人航天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直是航天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我輩需要傳承和發揚的。”
而在“長七”火箭這一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首飛任務中,劉立東時刻踐行著敢于擔當、艱苦奮斗的航天精神。
在2016年6月25日首飛任務前,劉立東在進入發射場后發現由于發動機艙內布局復雜,前期開展的發動機搖擺試驗中有個別管路、電纜與最終狀態不一致,雖然經過分析表明不影響搖擺,并且限于靶場的條件限制,要再次開展搖擺試驗,無論是技術保障還是試驗進度都存在重重困難。
而為了不帶隱患上天,劉立東果斷提出并堅持再次補充開展搖擺測試,并在短短兩天時間內就完成了詳細試驗方案設計和協調,獲得了寶貴的測試機會。
正是源于對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嚴格和鉆研,九年中,劉立東在完整參與“長七”火箭的研制過程中,一步步攻堅克難、努力攀登、勇于創新,將航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圓滿完成了自己所擔負的任務。
劉立東說,他從一畢業就投入新型火箭研究工作,能夠完整地參與一枚火箭從方案論證到初樣設計,從試驗到首飛等各個階段的完整過程,是非常幸運的,這也是國家和時代為他創造的寶貴歷史機遇,至為難得。
60年前,我國的航天事業從近乎一窮二白的面貌起步,經過幾代航天人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歷程,終達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也是幾代航天人不斷累積的航天夢。
劉立東說,作為青年一代航天人,他希望畢生能夠參與到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中,“無論是滿足我國的戰略發展需要,還是登陸月球或者登陸火星,我們肯定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此外,我也希望能夠促進航天事業的商業化發展,提高火箭發射的成功率和可靠性,暢想著有一天能夠搭乘自己設計的火箭遨游太空。”
“客觀而言,我國和世界航天強國還存在一定差距,60年來,我們一直在自力更生,并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希望能夠在我們這一代航天人身上消除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甚至超越他們,領航全球。”劉立東暢想道。
航天人劉立東:埋首鑄箭甘奉獻 抬頭不知幾春秋(下)
圖文簡介
勇于創新從“0”到“1”沒有不可能九年兢業鑄箭, 3000多個日日夜夜,劉立東負責和參與“長七”火箭研制過程中76項地面試驗工作,帶領小團隊完成1200余份文件編制和曬藍,下發圖紙和模型47套,為“長七”火箭的發射成功作出突出貢獻。在“長七”火箭的研制過程中,劉立東敢于創新,提出我國首個全三維數字化設計火箭的總裝出圖實施方案,打通了火箭三維設計—總裝鏈路,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劉立東認為,全三維數字化設計要真正應用起來,就要面臨制定一套適合火箭研制的流程管理辦法和標準體系,而這也成為了劉立東必須要攻克的堡壘。此外,我也希望能夠促進航天事業的商業化發展,提高火箭發射的成功率和可靠性,暢想著有一天能夠搭乘自己設計的火箭遨游太空。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