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炎癥性腸病或將成為亞洲人群的“主流”消化道疾病。

  在日前舉行的香港炎性腸病會議上,專家指出,一直以來,炎癥性腸病被認為是“西方病”,然而近年來在亞洲人群中的發病率逐年遞增,究其原因,亞洲人逐漸西化的飲食習慣或難逃干系。

  青壯年是高發群體

  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迄今為止,其具體病因及發病機制仍未有定論。

  目前全球約有500萬炎癥性腸病患者。炎癥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癥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錢家鳴教授表示,“過去我們認為炎癥性腸病是‘西方病’,直到最近十年,這種病在我們國家逐漸多了起來,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方式的西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癥,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可有皮膚粘膜、關節、眼和肝膽等腸外表現,好發于20-49歲之間的中青年人群;克羅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為非連續性全層炎癥,最常累及部位為末端回腸、結腸和肛周,18歲-35歲的年輕人是此病的高發群體。反復的腹痛、腹瀉、嚴重時出現便血是兩者的共同的臨床表現。

  容易誤診為慢性腸炎

  炎癥性腸病病因不明且沒有特異性表現,因此診斷較為困難。根據相關文獻顯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漏診率分別高達32.1%和60.9%。

  由于炎癥性腸病常常表現為腹痛、腹瀉等癥狀,不少患者甚至醫生都把它解釋為“慢性腸炎”。值得注意的是,與普通腹瀉相比,炎癥性腸病較為明顯的特征表現為“黏液血便”。此外,克羅恩病患者如果發病于回腸末端還容易與闌尾炎混淆。一旦誤診,患者非但不能解決病痛,還會因不必要的治療讓身體白白受罪。

  錢家鳴教授表示,慢性腸炎通常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因,所以治療上只要祛除病因,腸炎也就好了,而炎癥性腸病與自身免疫有關,防不勝防。

  臺灣大學醫學院魏淑鉁教授表示,炎癥性腸病的診斷依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觀察臨床癥狀、內窺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

  連續6周腹瀉是警報

  被炎癥性腸病“盯上”后的麻煩不止是“鬧肚子”。以克羅恩病為例,不少都發生于十幾歲的青少年,由于該病累及全消化道,嚴重影響患者營養吸收,對于青少年來說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阻礙生長發育。而潰瘍性結腸炎發病8-10年就有癌變風險,15-20年可并發腸癌。

  早期干預、規范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秀娟教授指出,如果未能及時發現盡早治療,炎癥性腸病可能進展到腸道狹窄、穿孔,直至需要進行大腸手術。而通過有效治療把疾病控制住,患者可以擁有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質量。

  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主要的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當出現腸梗阻、穿孔、中毒性巨結腸及腸道癌變等并發癥時,才需要外科治療。

  錢家鳴教授表示,炎癥性腸病屬于終身會復發的慢性疾病,目前的醫療技術條件下雖不能根治但是通過長期科學正規治療可以控制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很多新藥的研發,特別是具有腸道選擇性的生物制劑的出現,使得炎癥性腸病的治療效果大為改善,患者及早診斷治療,生活質量可獲得提高。

  專家建議中青年群體如果連續6周腹瀉,每天超過3次,應及早到正規醫院消化內科就診。(記者 歐旭江)

炎癥性腸病高發 連續6周腹瀉是警報

圖文簡介

未來10年,炎癥性腸病或將成為亞洲人群的“主流”消化道疾病。青壯年是高發群體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迄今為止,其具體病因及發病機制仍未有定論。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癥,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可有皮膚粘膜、關節、眼和肝膽等腸外表現,好發于20-49歲之間的中青年人群。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主要的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錢家鳴教授表示,炎癥性腸病屬于終身會復發的慢性疾病,目前的醫療技術條件下雖不能根治但是通過長期科學正規治療可以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