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微創手術中,對器官切除往往是通過肉眼對組織的識別來判斷下刀的部位,如果在下刀部位邊界能有參照物,不論對判斷組織邊界還是提高切除精細程度都將有很大的輔助作用。近日,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胸心外科主任陳勇兵帶領的微創團隊,在江蘇省內首次運用近紅外熒光導航技術成功實施了數例胸腔鏡下肺段切除手術。
近紅外熒光導航技術主要使用吲哚菁綠(ICG)作為顯影劑,一次注射能保持15分鐘,必要時可反復注射,安全可靠,極大地簡化了段間平面的確定過程,為精準手術治療肺部小結節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術中,陳勇兵將顯影劑注入靶段血管內,在熒光腔鏡下立刻能清晰地顯示出靶段肺段與周圍肺組織的邊界,相比于周圍正常肺組織,靶段肺段呈現熒光靛藍色,顯色對比明顯,分界清晰。在此技術的輔助下,手術時間大大縮短,切除部位更加精細,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肺功能,患者恢復良好。
陳勇兵介紹,受到CT分辨率的局限,對直徑小于0.5厘米的微小結節定位困難,在可見光下實施肺部手術提高了微小結節的漏診率,而近紅外熒光技術對微小結節定位更精確,可有效降低漏診率。(通訊員梅嘉 記者程守勤)
來源:《健康報》
利用胸腔鏡技術做肺段切除手術 精準度大幅提升
圖文簡介
外科微創手術中,對器官切除往往是通過肉眼對組織的識別來判斷下刀的部位,如果在下刀部位邊界能有參照物,不論對判斷組織邊界還是提高切除精細程度都將有很大的輔助作用。近日,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胸心外科主任陳勇兵帶領的微創團隊,在江蘇省內首次運用近紅外熒光導航技術成功實施了數例胸腔鏡下肺段切除手術。術中,陳勇兵將顯影劑注入靶段血管內,在熒光腔鏡下立刻能清晰地顯示出靶段肺段與周圍肺組織的邊界,相比于周圍正常肺組織,靶段肺段呈現熒光靛藍色,顯色對比明顯,分界清晰。陳勇兵介紹,受到CT分辨率的局限,對直徑小于0.5厘米的微小結節定位困難,在可見光下實施肺部手術提高了微小結節的漏診率,而近紅外熒光技術對微小結節定位更精確,可有效降低漏診率。
- 來源: 科普中國
- 上傳時間: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