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氣溫時高時低,大棚辣椒炭疽病和白粉病發生比較普遍,而這兩種病害易在一起混合發生,必須在防治時加以區分,對癥用藥。一、炭疽病1.病害特點 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尤其是成熟的果實和老葉易受害。葉片受害病斑初呈褪綠水漬狀斑點,逐漸變成褐色,圓形,中間為灰白色,上面輪生黑色小點。受害病葉易脫落(菜農稱之為垮葉),果實受害后產生的病斑褐色,水漬狀,長圓形或不規則形,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環紋,上布滿無數黑色小點,周緣有濕潤性變色圈,干燥時病斑干縮似羊皮紙,易破裂。該病在平均氣溫為26℃~33℃、相對濕度大于95%時易發生,病害潛育期3天,排水不良,通風不及時的大棚發病重。2.農業防治 棚室種植辣椒應盡量避免連作,最好與瓜類、豆科蔬菜進行2~3年輪作。播種前進行種子藥劑拌種,有效藥劑有咪鮮胺等。棚室栽培最好采用高廂栽培,避免栽植過密,棚室外應開好排水溝。在氣溫升高濕度大時,應在中午前后,適時通風換氣排濕。發現病果及時摘除,以防病菌在大棚內傳播。3.藥劑防治 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有,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2.5%啶氧菌酯懸浮劑800~1000倍液、42.8%氟菌酯懸浮劑1000~1500倍、25%咪鮮胺乳油2000~3000倍液、22.7%二氰蒽醌懸浮劑800~1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800~1000倍液噴霧,隔7~10天1次,連續噴2~3次,最好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藥劑。二、白粉病1.病害特點 該病主要為害葉片,老葉和幼嫩葉均可受害。葉面出現多呈不規則形的褪綠斑或壞死斑,病斑可向四周擴展,葉背可見稀疏霉層,白色呈絲狀交織(易與炭疽病區別)。壞死病斑呈浸潤狀延伸擴張,表現為黑褐色水漬狀,初期葉背不容易出現白色霉層,后期即使出現霉層也較稀薄。大棚田間常有兩種癥狀混合發生,病斑增大,彼此融合形成大病斑,在這種情況下,使全葉發黃脫落,嚴重時僅留頂部嫩葉,果實不能正常膨大。辣椒白粉病從萌發到侵入葉片僅需20小時左右,因而發病后擴展很快,短期內可造成大面積流行。病菌侵入最適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45%~75%。4月中旬或下旬后,大棚高溫高濕條件最易造成流行發生。大棚防治辣椒白粉病,等發現后再用藥,防治效果較差,因此應立足于預防。2.農業防治 發現病株和病葉及早清除,集中深埋或燒毀,收獲后及時清除植株殘體。與其他蔬菜作物實行1~2年輪作,深耕曬垡,加速病菌死亡。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對種子消毒。選擇3年內未種過辣椒的壤土作床土,苗床用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消毒處理。提前7天對育苗溫室、定植溫棚熏蒸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硫磺粉0.25公斤、鋸末0.5公斤,分幾處點燃熏蒸密閉一晝夜。合理密植,每畝栽3600~4000株,單株定植。高壟栽培,適量灌水,勤通風,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60%左右,盡量避免忽干忽濕。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增加抗病力。3.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隔7天噴1次,連噴2~3次。也可以用22%百菌清煙霧劑熏蒸,每畝用藥300~400克。最好在辣椒掛果時,結合防治其他病害噴施百菌清、氟硅唑、苯醚甲環唑等噴霧,每7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棚內濕度偏高或遇連續陰雨天氣,可以每畝用45%百菌清煙劑250克熏煙,每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編輯:李敏

大棚辣椒重防炭疽病和白粉病

圖文簡介

當前氣溫時高時低,大棚辣椒炭疽病和白粉病發生比較普遍,而這兩種病害易在一起混合發生,必須在防治時加以區分,對癥用藥。3.藥劑防治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有,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2.5%啶氧菌酯懸浮劑800~1000倍液、42.8%氟菌酯懸浮劑1000~1500倍、25%咪鮮胺乳油2000~3000倍液、22.7%二氰蒽醌懸浮劑800~1000倍液、10%苯醚甲環.辣椒白粉病從萌發到侵入葉片僅需20小時左右,因而發病后擴展很快,短期內可造成大面積流行。大棚防治辣椒白粉病,等發現后再用藥,防治效果較差,因此應立足于預防。最好在辣椒掛果時,結合防治其他病害噴施百菌清、氟硅唑、苯醚甲環唑等噴霧,每7天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