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061 篇文章


5點半上課鈴聲還未敲響,氣氛卻不同往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西2-306教室里回蕩起厚重的腳步聲,只見健步走來一位身形瘦削卻氣宇軒昂的老師,他就是我們的潘龍飛教授。與其他授課老師不同的是,潘教授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是急診科專家。潘教授不遠千里來教授《醫學傳播學》,這門課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懷著敬意,18級臨床專業的于霄同學對潘教授進行了采訪。

 

640.webp (8).jpg

潘教授閃亮登場

Q

于霄: 潘教授,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做醫學傳播,是懷著怎么樣的初衷呢?

潘教授:第一,我希望把重癥疾病相關的急救知識普及出去,不是僅僅局限于醫務工作者,讓更多的人知道如何識別病,怎么自救。第二,是想借這個機會,宣傳一下“人文”兩個字。我覺得不能給老百姓一個麻木冷漠的醫生形象,醫生應該是要有人文情懷的。


Q

于霄:  潘教授,雖然我國部分地區醫療水平已經很高,但醫學普及這一方面依然有著不全,不廣,不精的問題,您覺得從不同層面可以進行什么措施?

潘教授: 國家層面呢,自然要完善體制的改革。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層面,尤其是媒體力量。因為如今自媒體時代,利用媒體傳播會有受眾廣,傳播量大,速度快等優點。其實呢,我覺得在學校層面,醫學院校的師生教學也非常重要,利用人們的口口相傳也是很好的傳播方法。


Q

于霄:   您在科普過程中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什么呢?

潘教授: 我記得吧,在北京急救中心有一位教授,我特別崇敬。他在忙于工作之余,努力宣傳心肺復蘇,奔走于各種學術論壇,醫學高校,甚至衛生服務中心,大街小巷,而且都是無償的。我覺得中國就缺少這樣的人。

Q

于霄:   對醫學傳播者,您認為用什么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他們自身的素質呢?

潘教授: 我覺得有兩點,從學生角度,要自己認真的去學,更要思考一些如何把專業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法,學會用通俗的語言翻譯專業知識。從老師的角度,我覺得要教一些經驗性的東西,如何引導,如何高效診斷,不要枯燥地傳授專業知識,畢竟專業知識書上都有,但是經驗書上是學不到的。我認為這樣更有利于素質地培養。

640.webp (9).jpg

選修課座無虛席


醫學傳播學選修課自9月10日開設以來,受到了交大學子的廣泛歡迎。參與授課的15位老師包括了8位主任醫師,7位副主任醫師,堪稱陣容豪華。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所有的授課專家均沒有課時費,甚至連交通都是自行解決。這充分反映了專家們對本次醫學傳播學課程的重視和教書育人的高尚品格。目前,由課程負責人王韜教授等領銜的《醫學傳播學》專著已經出版,并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我們期待醫學傳播學能夠盡快落地生根,結出豐碩的果實。

 

640.webp (10).jpg

課間歡樂多


專家介紹:

潘龍飛,男,副主任醫師。

曾于2011年赴臺灣陽明大學醫學院、臺北榮民總醫院交流訪問。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急診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急癥專業委員會理事;西安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常委;國際血管聯盟(IUA)中國分部陜西分會(陜西血管聯盟)委員;陜西省保健協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保健協會周圍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代生物醫學進展》編委;《臨床與病理雜志》、《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青年編委;《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特邀審稿人;《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安徽醫藥》、《華西醫學》、《現代醫學》、《協和醫學雜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審稿專家。從事急診醫學臨床工作十余年,近年來,致力于胰腺炎、心血管急癥、肺栓塞、急危重癥搶救技術等相關領域研究,對各種急危重癥疾病的救治有豐富經驗,擅長急慢性胰腺炎、心血管急癥以及各類中毒的救治。主持科研項目4項,參與多項;發表SCI論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收錄論文十余篇;出版專著5部,其中副主編專著2部(人民衛生出版社1部)。





帥帥的教授從西安來

圖文簡介

5點半上課鈴聲還未敲響,氣氛卻不同往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西2-306教室里回蕩起厚重的腳步聲,只見健步走來一位身形瘦削卻氣宇軒昂的老師,他就是我們的潘龍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