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打心底就覺得自己不行的人,是不是依然一事無成?被別人說幾句,是不是就傷心欲絕了?還是多為自己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吧!下面就來看看打造心理優勢、提升心理素質需要抓住的6個環節:
1、提高心理活動的強度和活力
農村建設我們都很熟悉,可以用五句話20個字概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不是很眼熟?村口墻上可都寫著呢!
在農村,女性朋友們是新農村建設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諧家庭的引導者和實踐者,是新農村建設的半邊天,是完全可以充當主力的。而且這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組織能力,也會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知道心理健康也是一種能力,如提升自信心、提高注意力的廣度、集中性、穩定性和選擇性等。從而可以減少厭倦、無奈、封閉、疲勞和無效能感等,讓你再也不用把全部精力放在家里的鍋碗瓢盆上。
2、優化個性品質,提高精神境界
在我們的人生中,沒有明確的目標,隨波逐流,注定一生碌碌無為,等到你老了,你會發現你沒有什么能給社會和家人留下的。所以在實踐中有目的性,自己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豐富、高尚。
作為農村女性,可以參加一些種植科技培訓班或找些自己感興趣的,通過學習新技能,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快,并通過不斷的實踐與交流,深切地體驗到自我的肯定和極大的滿足感。
3、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心理素質高的人從來都不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就算有壓力也能有意識地、自主地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心情郁悶了,也不會像一般人一樣鉆牛角尖、壓抑自己或生悶氣,而是及時找人傾訴或表達出來,該哭就哭,該笑就笑。
等到你的自我調節能力處于一個高水平時,就會變得思維敏捷、邏輯嚴謹、舉止得體、情感表達準確,也會發現自己更容易獲得內心的愉悅感,當然也會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4、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村封閉保守的社會格局已經被打破,什么人口流動速度加快、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思想價值觀念的轉變、民主法治意識的增強等,讓農村女性必須克服“各種各的地,各干各的活兒,各吃各鍋里的飯”的傳統習慣,適應新的環境和人際環境的變化。
而放開眼界、打破界限、主動團結在一起、主動擔當、協助村委會把村里的民主自治事情辦好、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并學習和掌握法學法規知識,通過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就是她們增強自己對環境以及心理適應能力最好的辦法。
再說了,適應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隨時都要面臨的任務。所以,學會調整自己的適應方式和力度,才能獲得心理適應能力。
5、完善社會交往和合作能力
與人交往、合作是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無論你處于什么位置、什么角色都應主動與人接觸,并試著接受不同的人,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這樣才能提升和別人共事合作的能力。
就如在農業的這個大圈子里,有躬耕農業的種養大戶,也有洞悉市場的企業家;有神通廣大的產業經紀人,也有超高的品牌策劃人;有研究農業的教授,也有制定政策的官員;還有村官、投資家、電商達人……在這個圈子里,別以為給你的只是市場信息,還有一大批有價值的農業朋友!
如果你想做新型農民,就應提高市場意識,抓住有利時機,走出去、請進來,廣交朋友。如果想開展實施實用型技術,提高生產技能和管理能力,就要去尋求各種有利于農業發展的合作,如網絡平臺,或通過與龍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等。
6、增強心理的承受力和自我康復能力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壓力、困難與挫折,能否勇敢、樂觀的去面對它都取決于心理的承受力和自我康復能力。
就拿我國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悄然變化來說,彩禮、婚姻、家庭、贍養、文化觀念等給女性帶來的沖擊可不是一點半點,如果不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康復能力,都得得抑郁癥。
總之,心理素質好不好決定你一路是“走到黑還是白”。要想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就好好抓住以上這6個環節吧。
作者: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