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阿紅家,我們看到的就是在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房間內,阿紅幫癱瘓的婆婆翻身按摩,地上還有兩個小孩在不停地玩耍打鬧。阿紅告訴我們,她的丈夫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次。而她的婆婆也因沒錢治病,癱瘓在床。看著滿臉疲憊的阿紅,我問:“你這樣的生活快樂嗎?”“不快樂能怎么辦,我經常哭,覺得自己都抑郁了,過一天算一天吧。”
像阿紅這樣的家庭模式,在農村已成為主流。而阿紅,也只是4700萬農村留守婦女的一個縮影。據致力于中國農村教育改善的國際機構REAP,在秦巴山區七個國家級貧困縣42個鎮區下轄42個村,就有關留守婦女抑郁問題開展調研發現,24.5%的被訪人有輕度或更高的抑郁傾向。其中,10.7%程度較輕,11.1%中等,1.8%較為嚴重,0.9%超重。
這些抑郁的留守婦女,曾經也天真爛漫地懷揣著對生活的渴望,對未來的期待,心中也曾開出過一朵嬌艷的“情花”。而如今,“情花”卻在抑郁中漸漸凋零。
是什么讓留守婦女心中的“情花”染上“抑郁之霧”?
一是貧困。就如上文中的阿紅,所住的房子簡陋的不能再簡陋,只有幾件必備家具。孩子們買不起玩具,把土或石頭當玩具。而她自己,一年下來就那幾件衣服。至于護膚品、化妝品,一件也沒有。三十歲不到的女人,硬是被生活折磨的看起來像四十多歲。黑黢消瘦的臉龐滿是滄桑與疲憊,一雙眼睛毫無光彩。沒有哪個女人不在意自己的容貌,但貧困已經讓她沒有力氣再去在意。
二是疾病。留守婦女勞動強度大,健康受損。由于丈夫們大多一年才回來一趟,有的兩三年才回家一趟,家里的農活全壓在她們的肩上,她們還必須服侍公婆、教育孩子,經常沒時間吃飯,累的直不起腰。生病后,農村的醫療條件落后,如果只是小病還好,自己抗抗一般也就過去了,如果是大病,只能背井離鄉去縣城或大城市,動輒上千上萬。阿花的婆婆開始只是腰酸腰疼,后來覺得越來越不對勁兒,但為了省錢還是舍不得檢查。癱瘓后一直由兒媳婦照顧,經常以淚洗面。生一場大病的醫療費一般的家庭尚且覺得吃力,更不用提留守婦女的家庭。
三是精神空虛,內心孤獨。丈夫不在家,留守婦女既要照顧老人,又要關心孩子,自己的痛苦卻無處可訴,常年與寂寞相伴。有些丈夫出去后有外遇,不給家里寄錢,而留守婦女還要承受著巨大的感情上的、精神上的壓力來照顧一家老小。這使她們的生理及心理長期處于壓抑狀態,從而產生抑郁情緒。
其實真正走進她們,會發現她們面對的困難遠遠不止這些,請給留守婦女一點關愛,或許正是這點愛,能挽救一個即將踏上抑郁之路的靈魂。
審稿專家:黃立坤
作者:董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