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情部門統計,2018~2019年度山西省小麥播種面積約820萬畝,比上年小麥收獲面積840.4萬畝減少20.4萬畝。近日,農科110專家、山西農業大學教授高志強專門針對2018年山西冬省小麥的播種特點、苗情、墑情以及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以及小麥春季需要采取的相關管理措施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高老師,2018年山西省冬小麥播種有哪些特點?

高志強(以下簡稱高):據農情部門提供,2018~2019年度山西省小麥播種面積820萬畝,比上年小麥收獲面積840.4萬畝減少20.4萬畝。去年山西省冬小麥適播期天氣晴好,底墑好,播種順利。總體特點:一是底墑充足。小麥主產區7、8、9月份平均降雨量分別為148mm、32.4mm、86.2mm,特別是9月份降水量比常年偏多21%,有效補充了土壤水分,適播期底墑充足。二是播期集中,適播面積大。由于適播期沒有出現連陰雨天氣,天氣晴好,大部分麥田播種時間主要集中在9月26日~10月20日之間,比上年大面積集中播種時間縮短30天左右,適播面積占到80%左右。三是出苗較好。由于底墑好、播期集中,加之整地播種質量好,大部分麥田出苗情況良好,表現為苗齊、苗勻、苗壯。


記者:全省冬小麥的苗情整體呈現一個什么狀態?

高:麥田進入越冬期后,大部分麥苗達到5葉1心。一類苗平均基本苗21.8萬苗,株高19.5cm,主莖葉齡6.4個,單株分蘗3.2個,總莖蘗數88.56萬苗,次生根6.2條;二類苗平均基本苗25.3萬苗,株高17.2cm,主莖葉齡5.0個,單株分蘗2.1個,總莖蘗數75.43萬苗,次生根4.4條;三類苗平均基本苗36.7萬苗,株高12.6cm,主莖葉齡3.4個,單株分蘗0.7個,總莖蘗數54.86萬苗,次生根2.2條。一二三類苗情比例平均為40:42:18,比上年25:36:39相比,一類苗增加15個百分點,占40%;二類苗增加6個百分點,占42%;三類苗減少21個百分點,占18%,是近年來苗情較好的一年。

水地小麥一、二、三類苗比例為40:50:10,與上年14:33:53相比,一類苗增加26個百分點,占40%;二類苗增加17個百分點,占50%;三類苗減少43個百分點,占10%。平均基本苗30.7萬苗,株高15.2cm,主莖葉齡4.5個,單株分蘗1.7個,總莖蘗數74.65萬苗,次生根3.3條。

旱地冬小麥一、二、三類苗比例為40:40:20,與去年40:40:20一致。平均基本苗21.1萬苗,株高17.6cm,主莖葉齡5.8個,單株分蘗2.9個,總莖蘗數76.64萬苗,次生根5.7條。

總的來說。苗情整體表現較好,部分麥田冬前有旺長現象。由于今年大秋作物收獲早,9月中下旬降雨及時,土壤墑情好,小麥播期較往年適期偏早,10月、11月部分地區氣溫偏高,導致小麥生長發育進程提前,同時部分地區越冬水澆灌偏早,冬前有旺長現象。入冬以來,山西省降溫幅度較大,極端溫度較低,可能會對冬性不強的麥田產生凍害,春季應及早進行水肥管理。


記者:去冬今春,山西省普遍降雪較少,小麥田間墑情怎樣?

高:10月25日至11月5日40余天,我省小麥主產區基本無降雨,土壤失墑加劇,小麥生長受到干旱影響。11月5日以來,我省南部麥區有2~3次降雨過程,尤其11月15~17日,有一次中等強度的雨雪過程,降雨量平均9.3mm,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前期旱情,基本能滿足當前小麥生長對水分要求,墑情好于去年。此外,由于9月下旬到11月5日前基本無降雨,多地普遍提前澆冬水,時間比往年提前月一周到10天時間,冬澆面積大。但11月17日至今大部分地區無降水,南部小麥進入越冬期較晚的旱地麥田出現旱情。


記者:小麥田間的病蟲草害情況如何?

高:去年10月份以來,部分麥區氣溫偏高,加重了小麥病蟲害的發生,部分地區病蟲基數較高。山西省中南部襄汾、翼城等縣部分水地麥田整地時土壤處理或藥物拌種有不到位,地下害蟲基數偏大,尤其是蠐螬、金針蟲,翼城縣不少田塊每平方米有蟲密度平均3~6頭。但10月25日至11月5日40余天小麥主產區基本無降雨,11月15~17日,有一次中等強度的雨雪過程,而后至今基本無降水,總體降水較少,病蟲草害與去年相比較輕。


記者:針對目前小麥苗情,那么進入春季以后,應該著重采取哪些方面的管理?

高:去年小麥播期較往年適期偏早,底墑充足,苗情整體較好,一類苗較去年增加15個百分點,二類苗增加6個百分點,三類苗減少21個百分點。但由于10~11月部分地區氣溫偏高,且部分地區越冬水澆灌偏早,導致部分水地麥田冬前出現旺長趨勢。入冬以來降雨較少,旱地麥田略顯旱情。因此,今年春季管理的關鍵在于“立足抗旱”。所以,早春鎮壓耙耱,促旺轉壯,確保增穗數,是奠定夏糧豐收的基礎。

在管理上應該主要采取以下幾方面管理措施:

1、立足抗旱,耙耱保墑。春季風大,水分散失快,因此無論是水地麥田還是旱地麥田,早春應進行耙耱或中耕鋤劃,疏松表土,減少土壤蒸發保墑增溫。重點做好旺苗田和土壤懸虛麥田冬季和早春鎮壓耙耱工作。

2、促控結合,分類管理。對一類苗,突出氮肥后移。未澆冬水的一類苗麥田應在起身前期澆水;已澆冬水的一類苗麥田,肥水條件好,返青期總莖數可達70~80萬,可將肥水管理推遲到拔節期,控制早春分蘗,促進個體穩健生長。對二類苗,重點是適當促進春季分蘗,鞏固冬前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未澆冬水的二類麥田應在返青期澆水,并追施尿素2.5~5.0kg;已澆冬水的二類苗麥田,返青期畝總莖數50~60萬或表墑較差麥田,應在起身前中期澆水追肥;畝總莖數60~70萬,應在起身后期,澆水追肥;保大蘗、爭中蘗為重點,提高成穗率、確保畝穗數。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7.5~10kg。對三類苗,應以促為主。未澆冬水三類苗麥田應返青前期澆水,并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5~7.5kg;對于已澆冬水的三類苗麥田,加強返青期肥水管理,以促為主。早春管理以保冬前蘗、促中小蘗,爭畝穗數為重點。墑情好的麥田,做好返青前期中耕鋤劃提溫保墑,促早發,增加早春分蘗,起身期配合澆水,畝追施尿素7.5~10kg,配施磷酸二銨2.5kg,提高成穗數。表墑差的麥田,春季應進行兩次肥水管理,第一次澆水追肥應在返青時,畝追施尿素5~7.5 kg,配施磷酸二銨2.5 kg;拔節期進行第二次澆水追肥,畝追施尿素5 kg,提高成穗率,促進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

3、旱地小麥鎮壓提墑,趁雨追肥。旱地小麥要將鎮壓耙耱提墑保墑作為早春管理的重點,提高抗旱能力。晚播弱苗田應趁雨雪,雪后追肥和早春返漿期追施速效氮肥一般畝施尿素5~7.5kg,磷肥施用不足田塊可配施磷酸二銨5kg。

4、科學化除,做好蟲病防治。重點做好三病害(白粉病、銹病、赤霉病)和蟲害(金針蟲、蠐螬、吸漿蟲、麥蜘蛛、麥蚜)的監測防治,及時指導農民科學選藥、安全用藥,早防早治,統防統治,分期治理、混合施藥兼治的原則綜合防治。冬前未進行化學除草的麥田,在春季日均溫穩定通過5℃至小麥拔節前,選擇晴好天氣,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根據田間雜草種類,選擇對路除草劑,及時進行化除。

5、預防凍害,及時補救。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降溫之前及時灌水,改善土壤墑情,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減小地面溫度變化幅度,防御早春凍害。凍害發生后,及時追施適量氮素化肥,然后澆水,促進受凍小麥恢復生長。



作者:石慧芳

編輯:石慧芳

審核專家:山西農業大學教授 高志強

[原創]小麥苗情整體較好 春季管理如何跟進

圖文簡介

據農情部門統計,2018~2019年度山西省小麥播種面積約820萬畝,比上年小麥收獲面積840.4萬畝減少20.4萬畝。近日針對2018年山西冬省小麥的播種特點、苗情、墑情以及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以及小麥春季需要采取的相關管理措施進行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