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吵架了,因為她的孩子用玩具汽車遙控器劃傷了我家孩子的臉。是我先喝斥的她孩子,然后她馬上就翻臉了。我們兩個人吵的不可開交,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日前,王女士向我們傾訴她的煩惱。這位4歲孩子的媽媽不知道接下來怎么面對和朋友的關系。
事情起于一次小規模閨蜜聚會。王女士和朋友李女士各帶著自己的孩子前往共同的朋友鄭女士家相聚。朋友拿出一輛玩具汽車讓兩個孩子在客廳玩。由于兩個孩子平素相識,大人們便自顧自到另個房間圍坐在一起閑聊起來,不想正在興起時,小朋友們不知何故扭打起來,王女士的孩子還哭了。聽到動靜,王女士馬上去到現場,一眼就看到了自家自己臉添了傷。孩子向她告狀,李女士的孩子用玩具汽車遙控器打了他。心疼孩子的王女士想也沒想就開始斥責李女士的孩子,沒說幾句話就把李家孩子搞哭了。王女士看到局面改變,正想著怎么借機讓李家孩子長長記性,好好和自家孩子玩,李女士也跑來了。她已經聽到王女士教訓自家孩子,因此在安慰自家孩子的同時,一點也不客氣地和王女士互懟起來。兩個孩子的“戰爭”瞬間演變為兩個家長的舌戰,和兩個小朋友的哭叫。
“朋友聽到我們吵就過來勸,我也住嘴了,可她還是喋喋不休,還帶著孩子怒氣沖沖地揚長而去。”事發多日后,王女士說,她這幾日反復思量,感覺自己錯了,但又不知該怎么辦。
青少年相處時打鬧不是新鮮事。家長不分清紅皂白護犢子的事也總能在“新聞”里看到。近年來比較極端的案例有,2015年,浙江蕭山,兩個2歲兒童在公園玩滑滑梯時發生碰撞,雙方家長當場大吵,隔日再見仍怒氣難消,最后竟動起刀子,4位家長中3位受傷住院,1人被警方控制。2016年,浙江臺州,兩位做了七八年鄰居的爸爸因雙方孩子鬧別扭,動刀打斗,造成三人受傷,一人被判刑。2018年,浙江溫州,兩位小學生發生口角,一方被打的眼部疼痛,于是家長持刀到校內報復,用水果刀將當事的另位小學生殘忍刺死。這均是發生在浙江的案件,但類似情況絕不止浙江存在。
孩子爭吵,家長該怎么處理?
就王女士所經歷的事情言,王女士和朋友在處理孩子間矛盾的做法都欠妥。媽媽心疼孩子,乃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不問原由,即將矛頭直接對準孩子的小朋友,不僅嚇壞了小朋友,還破壞了大人間的情誼。因為,王女士的護犢心切行為,在別人看來是以大欺小,家長的這種行為遠比孩子間的吵鬧要性質嚴重,李女士針鋒相對自然可以理解。但和朋友翻臉也絕不是王女士的本意,只是她遇遇沒有沒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從心理學研究角度看,王女士的行為可能是其內心壓抑積累著憤怒情緒,或有過孩子被小朋友無端欺負的經歷,所以在孩子再次表現出受欺負時才會反應如此強烈。但無論如何,孩子間的沖撞,不能成為家長對峙的導火索。作為家長,在孩子同小朋友鬧別扭時,應第一時間查看當事孩子有無就醫必要并安慰,再引導孩子還原發生的事,說出心理感受,訴說的過程也是療傷的過程,然后再為孩子作分析,讓他們明白事情的對錯之處,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每位家長都應明白,人與人相處不可能一輩子不吵架不鬧矛盾,無論孩子還是成人,特別要知道孩子間發生矛盾往往不存在惡意。家長也不可能替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我們能做的,是教會孩子怎樣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然后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去處理矛盾紛爭,在化解各種矛盾中逐漸成長。
作者:鄭婷 裴紅軍
審稿專家:許東明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