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學童放假,與頑娃斗智斗勇數月的媽媽們能夠暫時松松弦了。但是掌握正確的育兒經這事,隨時得腦補。否則,小兒寒假后,又得和下列媽媽為伍——

  “本以為復習只是查漏補缺,復習了才知道是女蝸補天,補著補著發現是精衛填海,補到最后才發現是盤古開了個新天地!”這是前些日子,網上流傳甚廣的一位母親陪娃備考的段子,寫出無數網友的真實境況,引隨聲附和留言一片——“生動形象,一毛一樣”“甘蔗已經買了,娃考好了,內服,考差了,外用”……

  這種看娃寫作業,陪娃復習備考的糟糕心情,那些沒娃的人還真理解不了。有位廈門媽媽就給我們講了她和初三兒子因為學習引發的“戰爭”,極富典型性。話說某日,廈門媽媽陪兒子復習功課,兒子有題做不出,便有了下面這樣充滿火藥味的對話——

  兒子:這道題不會做,老師還沒講呢。

  媽媽:把書拿出來,我看看老師到底講沒講過。

  兒子:你總是不相信我,沒講就沒講!

  媽媽:讓你拿個書怎么那么多事兒呢?你到底還能不能好好復習了?有這功夫早拿出來了!

  爭不過媽媽的兒子,不情愿地把書拿了出來。正確答案是,兒子所說屬實。但媽媽也不是不信兒子的話,只是日常的工作、生活,她養成凡事眼見為實的處事方式,特別是耳聞目睹不少兒女在學習問題上和家長“躲貓貓”的事情,她不由自主要和兒子較真。

  天性好動的孩童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學習間,確實有道溝要逾越。作為家長,在此間的正確做法絕不是吼,把氣氛搞的雞飛狗跳、劍拔弩張的。緊張的空氣中,娃怎么能把作業寫得又快又好還不出錯?!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總是直戳孩子的痛處,不給他們解釋、改正的機會,長期以往,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感覺無處可逃的孩子為了減輕壓力,會選擇自我保護,或謊言遮掩事實,或直接反抗“你憑什么管我,你管不著”,不再將自己的錯或不到位的地方讓家長知曉。

  正確有效的親子教育,應該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所以,無論是寫作業、考試,還是其他成長過程中的事務,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家長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共同面對,一起分析犯錯原因,并在交流中盡量少用“你怎么樣”“你怎么又”這些讓孩子感覺沒有回旋余地的話,要多用“我們”“我發現”,讓他們感覺到人際間是平等交流的,是容錯的,有改過的機會,并且重要的是保證過程的正確。過程正確,結果會有多少錯呢?如果孩子已經付出百分百努力,那么最后考多少分還那么重要嗎?

  每個輔導孩子功課的媽媽都是對孩子的教育盡心盡力的人,千萬不要因為陪孩子寫作業,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最后還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一定要找準方法,放平心態。最后,祝每位媽媽都能和和氣氣的就把孩子的成績搞上去。

  編輯:趙鵬

陪娃寫作業總雞飛狗跳?育兒成才這事需要放平心態

圖文簡介

臨近年關,學童放假,與頑娃斗智斗勇數月的媽媽們能夠暫時松松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