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剛結婚不久的“小兩口”遇到了感情上的麻煩,相約到心理咨詢室找我“吐苦水”,經過一番溝通,我弄清楚了這對小夫妻的“幸福困擾”。

女方在溝通中表示,他們二人在談戀愛時相處得很好,無論她說什么,男朋友都不會生氣,也不會不理她。但這種情況在結婚之后慢慢發生了變化,表現為她和丈夫溝通時,丈夫都會有意地回避正面溝通,時間一長,兩個人就達到了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相處模式。而這對于渴望得到丈夫感情回應的妻子來說,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男方在溝通中表示,自己和妻子說話很累,在結婚之前,由于負擔輕一點,自己還能容忍,但在結婚之后,由于自己有很多其它事情需要處理,對妻子就沒有那么多耐心了。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8年10月20日,99對“最美新人”海陸巡游活動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

(張進剛/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根據雙方表述可以得知,這對夫妻的困擾來源于溝通不良,而溝通不良其實來源于“消極行為”。過去,兩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來自不同的家庭,擁有不同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如今,他們需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利益共同體”,這就需要磨合雙方的關系,如果磨合不當,就會出現困擾。具體而言,男方之所以不愿意和女方溝通,是因為女方在溝通中的消極行為過多、積極行為過少。其中,消極行為一般指否定性、指責性、攻擊性行為;積極行為一般指建設性、開放性、鼓勵性行為。

為了解決這個困擾,我讓這對夫妻回憶一次讓彼此“不歡而散”的溝通,并將其表述出來。然后我通過頻次統計的方式,記錄下了雙方表述的詞語和句子,結果發現,女方在溝通中多采用“不行、不要、要不是、就是”等話語,男方在溝通中則多采用“沒有辦法、不知道、你說該怎么辦”等話語,而這些話語都比較消極。因此,要想解決這對夫妻之間出現的問題,就要進行“行為改造”,比如有意識地進行積極對話。

眾所周知,行為是心理活動的外部表現,其實,外部行為也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比如當我們長時間保持一個愁眉不展的表情時,情緒也會變得低落。因此,處于親密關系中的人應該學會利用積極行為,比如積極語言、積極動作等提高幸福感

作者:全國心理服務基層協作網特約科普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韋志中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夫妻溝通別用消極詞匯 “積極行為”讓彼此更親密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