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芻獸疫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小反芻獸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以口腔、舌黏膜糜爛,流淚,流鼻液為主要特征。
一、流行 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羚羊、鹿等小反芻動物。山羊發病比較嚴重,牛、豬等可以感染,但通常為亞臨床經過。小型品種和5~8個月齡山羊特別易感,綿羊較山羊有較強的抵抗力。被感染動物可產生病毒血癥,病毒廣泛分布于各種組織,并可隨各種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成為傳染源。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或呼吸道飛沫傳染。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但通常以雨季和干冷季節為主。
二、癥狀 本病臨床癥狀常見有三型。潛伏期不等,一般為4~6天,短則1~2天,長者10天。
1.最急性型:常見于山羊。潛伏期約 2 天,發熱(40~41℃),精神沉郁,不食,流漿液黏性鼻汁。常有齒齦出血,有時口腔黏膜潰爛。病初便秘,相繼大量腹瀉,體力衰竭而死亡,病程5~6天。
2.急性型:潛伏期3~4 天,起病時發熱,厭食,眼、鼻分泌物由漿液性轉為黏液膿性,堵塞鼻孔。口腔黏膜多處出現潰瘍。腹瀉,咳嗽。母畜常發生外陰—陰道炎,伴有黏液膿性分泌物,有的孕畜發生流產。病程8~10天,有的痊愈或轉為慢性。
3.亞急性或慢性型:常見于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之后。口腔和鼻孔周圍以及下頜部發生結節和膿皰是本病晚期的特有癥狀。
三、防治 搞好飼養衛生管理,隔離病畜,病重的及時淘汰。對病畜污染的飼料、用具、墊草及排泄物等進行徹底消毒,并迅速處理掉,防止成為傳染源。禁止病畜群移動。禁止病畜與健康畜接觸,特別是在雨季和干冷季節更要加強衛生防疫管理。對疫區、疫點的羊可注射疫苗。
一旦發生本病,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采取緊急、強制性的控制和撲滅措施。疫區及受威脅區的羊只進行緊急預防接種。用異源牛瘟弱毒疫苗或同源滅活疫苗免疫注射,可獲得較為穩定的免疫效果,免疫期分別為12~18個月。
作者:樊立超
編輯:申紅濤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