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萱萱從舞蹈班回來,傷心地說:“媽媽,我真是個笨蛋。老師教的新動作,別的小朋友一學就會了,而我總是學不好。”
“媽媽小時候就沒有舞蹈天賦,你跳不好隨媽媽了”“媽媽看見了,但是你在媽媽心里是最棒的,你表現的很好了”“媽媽在工作中有時候也會碰見不順利的事情,經過努力練習后,事情就能順利解決。明天媽媽找老師學習一下新的動作,我們一起練習怎么樣?”……面對孩子失敗的經歷,作為媽媽你會怎樣解釋?哪一種回應的方式更適宜?
實際上,父母如何解釋孩子的失敗經歷對其日后能否形成樂觀的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樂觀是兒童非常重要的品質,對其個性和未來的成就有著深遠的影響。具有悲觀品質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感到抑郁,身體健康情況不如樂觀的孩子,并且在學校、球場上及日后的工作中所獲得的成績低于其具有的潛在能力。因此,培養孩子樂觀的品質是非常有必要的。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12月14日,在河北省邯鄲市光明南小學心理咨詢室,老師與學生交談。(郝群英/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經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孩子樂觀品質的形成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基因因素。
馬丁·塞利格曼通過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的研究比較,發現樂觀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但這并不是影響孩子樂觀與否的決定因素。
2.解釋風格。
對好事或是壞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習慣性的看法,被稱為解釋風格。解釋風格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永久性的意思就是指壞事發生的時候,樂觀的孩子會把它解釋為暫時的,可以改變的,而悲觀的孩子可能認為壞事是永遠都在發生的,沒有辦法改變。例如,如果媽媽發了脾氣,悲觀的孩子會認為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壞脾氣的媽媽(永久性),而樂觀的孩子會認為我的媽媽從來沒有這樣壞脾氣過(暫時的)。當好事發生的時候,結果正相反。而普遍性的維度是指,悲觀的孩子會把一件事情做不好推及到自己其他的事情也同樣不行,什么事情都會做不好。個人化的意思是指,當壞事和好事發生的時候我們是歸因于內部(自己)還是外部(其他人和環境)。
父母所具有的解釋風格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父母具有積極的解釋風格是很有必要的,父母首先要讓自己變成具有樂觀品質的人,才能培養具有樂觀品質的孩子。
3.父母或者教師的批評方式。
父母和教師對孩子的批評方式會影響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孩子會運用他從所敬仰的成人那里學到的某種解釋風格,來評價和批評自己。就像我們前面所舉的例子,如果媽媽說孩子沒有舞蹈天賦,那么從此以后她將不喜歡跳舞,甚至回避這個行為。當老師批評孩子數學天賦太差時,這個孩子可能會對數學產生焦慮,并且不愿意再學習這門課程。
因此,作為家長或是老師,對孩子的批評和評價要謹慎。我們不要讓孩子總埋怨自己,要就事論事,要教導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當孩子犯錯時,必須負起責任并且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當出現的問題和孩子本身無關時,要讓他們認為自己依舊是有價值的。
4.感覺滿意和表現滿意的關系。
感覺滿意的意思就是做完一件事情,為自己表現得好而感覺良好;表現滿意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注重的是過程中我們表現得如何。一味強調感覺滿意對兒童來說沒有好處,會損害其自尊心。就像前文例子中的萱萱,如果媽媽告訴她,她表現得很好,雖然意圖是在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但是這是個虛假的事實,這樣強調感覺滿意恰恰會讓孩子失去掌控感,變得抑郁。我們應該更多地強調表現滿意,鼓勵孩子再去試試,努力來讓事情變得更好,表揚孩子的努力、堅持和有耐心等。贊揚孩子的行為需要建立在孩子良好表現的基礎之上。
樂觀不僅可以抵御悲觀的情緒,更是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礎,培養樂觀的孩子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更需要我們成為具有樂觀品質的父母。
作者:吉林省長春市心理醫院(長春市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桑紅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