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認知里,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風向標。在漫長的連播歷史中,它既描繪出文化的變遷,也展露出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態度的變化。而在《星際迷航》從始至今的作品里,一些宗教學者發現:類似地,《星際迷航》也在對靈性的不斷演進的刻畫中,有效地展現出現代性向后現代性的過渡。在《星際迷航:原初》中,飛船上的船員中既沒有教士,船員本身也不進行任何宗教活動。但等到了《星際迷航:深空九號》,空間站上的駐守人員卻身處在一個宗教信仰趨于多元化的世界中,而他們自己也受邀涉足這些“靈修活動”中(甚至成為它們的代理人)。帶著類似的印象,人們也有可能將目光投向有史以來最長壽的科幻電視劇《神秘博士》。雖然它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停播了很久,但是《神秘博士》仍舊是一部連貫的系列劇。圍繞在它的核心角色身邊的故事、背景和科技都擁有著較強的連貫性。因此從任何意義上講,在影射和宗教信仰相關的文化變遷上,《神秘博士》所起到的作用都應當和《星際迷航》旗鼓相當,甚至更加優秀。誕生在大西洋另一側的英國的這部劇集還提供了對同時期的另一種近似文化氛圍的解讀。事實上,我們在此對兩部劇集做出的比較將會指出:科幻電視節目中對宗教信仰的刻畫的漲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并非僅和文化變遷中的單一潮流息息相關。星際迷航 | 神何以為神?在談到《星際迷航》對宗教的看法,尤其是其創作者吉恩·羅登伯里所表露出的看法時,許多人都認為它即便不是反宗教的,至少也是非宗教性的。身為劇集主要舞臺之一的企業號飛船是一艘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戰艦。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所承擔的使命理論上都是和平的探索任務,但是整部劇卻很少有哪集能逃過“紅衫必死”的命運。當一位紅衫死去時,并不會有牧師來為他祈禱,因為船上沒有牧師。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企業號的船員們似乎既不會做任何暗示明顯的宗教信仰的事,也不會表露出任何與之相關的特質(雖然通訊官烏胡拉在“面包與馬戲團”一集中著名的臺詞暗示了她與天主教的親密關系,但是類似的直白表達極為罕見)。不過,企業號上牧師和宗教的缺失卻只是故事的一面。事實上,雖然身為一部有意避開宗教內容的電視劇,《星際迷航》卻在最早的一集中(即“前人未至之處”)便就上帝展開了討論。在這一集中,企業號試圖穿越銀河邊緣——一個人類利用科學技術突破慣常經驗的典型案例。在穿越邊境時,一些精神力較強的船員受到了影響,變成了強大如神明的存在??驴伺為L的朋友格雷·米切爾迅速擁有了根據意愿將沙漠改造為人間天堂的能力,并漸漸將人類視作渺小的生物,一旦被其惹惱,便立刻會付諸殺戮。在此,與神明的對比是直白的:柯克艦長在劇中曾對神明應具備的特質明確表達了他的看法。《星際迷航》的主題中留有“神學”的一席之地,而這份特性從第一集開始便貫徹在整部劇中。無獨有偶。如果我們將時間快進到二十年后的《星際迷航5:終極先鋒》,我們會發現在威廉·賽特納所撰寫的劇本里,企業號和它的船員同樣在尋找上帝。雖然不可否認的是,事情的起因是飛船和其船員遭到了斯波克的同父異母的兄弟的劫持,但尋找上帝和伊甸園的目的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該片和上文提到的“前人未至之處”一集表現出了驚人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兩部作品的標題都源自開場白?!扒叭宋粗林帯背尸F的是飛躍宇宙邊界的先驅者飛船,挖掘的是人類通過解鎖潛能成為上帝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風險;而電影呈現的則是一次飛往銀河系中心的冒險,以及一位為了個人目的甚至不惜操縱自己的子民的惡神。在電影結尾,柯克船長認為上帝存在在人的心里。雖然羅登伯里希望表達的是人類的未來是屬于無神論的,但是即便在他親自參與的劇集和影片里,對上帝的探尋仍然屢次出現,并指向五花八門的結局。“前人未至之處”中出現的精神力在《星際迷航:原初》所處的時代是一項重要的科幻元素。它同時出現在《星際迷航》和《神秘博士》中,并和兩部電視劇誕生的時代的自然科學領域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兩部劇中,靈魂的存在經常被視作理所應當,而超自然或如魔法般的力量則似乎是人類的天性或經驗的一部分。誠然,它們會被賦予科學的解釋,但這些解釋卻會證明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并且在一些情況下,科學技術不僅僅發揮著解釋的作用,還會增強人類的這些潛在能力,并讓人類越發逼近神明。這不禁讓人想起著名的“克拉克第三定律”,即“任何足夠高深的技術,看起來都和魔法無異”。我們能夠在《星際迷航》的著名劇集“面包與馬戲團”中看到這種科技觀(以及科技因誤解而被視作奇跡的潛力)。在這一集中,軍醫麥考伊期望能夠被傳送到星球表面,并向其住民宣稱“看吧,我是大天使加百列”。由此可見,在《星際迷航》的世界觀里,憑空出現并自謂神明并非不可能之事,唯一的區別在于故事會為此提供科學/技術上的解釋?,F代科技成為了魔法的代替品,但與此同時,故事情節本身卻又從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二者之間的差異。對克拉克定律的呼應造成了“科學/技術”與“魔法/宗教”的界限的模糊化,而在許多人看來,這已越來越成為眾多科幻作品的非宗教外殼的主旋律。因此,正如隱性宗教的研究者時常強調的那樣,即便在缺乏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組織或概念,并在創作者努力試圖將作品帶往非宗教或科學的方向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發現其結果遠非對宗教信仰的徹底革除。恰恰相反,在許多情況下,在這些改頭換面的框架下,同樣的問題——人類在宇宙中的方方面面,以及最為本質的存在性問題——與傳統框架下的內涵仍舊一脈相承。神秘博士 | 宗教神話變形記《神秘博士》的早期劇集與同一時期的《星際迷航》同樣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渡衩夭┦俊芳炔灰幈軅鹘y宗教,對其也絕不卑躬屈膝,這與《星際迷航:原初》幾乎如出一轍。一經開播,《神秘博士》便擁有同等的神秘性和科學性。即便我們把其中壞脾氣的老外星人換成一位友善的老巫師,并把TARDIS換成一個魔法屋,它的故事也仍然能夠成立。當然,這并非《神秘博士》的特性?!缎乔虼髴稹分袣W比旺·克諾比和達斯·維達近乎巫術般的原力體系,同樣打破了科幻與奇幻的邊界。我們不應對此感到意外:許多科幻作品的出發點并非真實的科學理論,而是將那些超越性的現象或事物歸功于科學。與《星際迷航》不同,在《神秘博士》的第一集中,不存在對神的特質等神學問題的討論。但是通過帶領博士、他的孫女蘇珊,以及他們意料之外的伙伴伊安·切斯特頓和芭芭拉·萊特回到石器時代,這一集卻以一種和《星際迷航》不同且更加巧妙的方式表明了相似的立場。《星際迷航》提供了“宇宙盡頭存在著能夠把人類轉變成神的驚人現象”的設定,而在《神秘博士》的第一集里,伊安面對博士的先進科技時的懷疑很快在面對當代科技的原始人身上得到了復現。僅僅用克拉克的定律是不足以概括這種并列性的。它同樣強調了視角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看起來像魔法”的事物會隨著一個物種的歷史演進而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渡衩夭┦俊匪坪鯐r常抱有“科學能夠帶人類超越時空,超越一切存在的維度”的期待。通過創造一種能夠預知未來并以低廉的代價輕而易舉地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的想象中的技術,從一開始,神秘博士便和《星際迷航》十分類似,對科技的未來充滿樂觀。然而《神秘博士》卻也會時常為觀眾帶來同等規格的技術悲觀主義,并且從第一季起便已開始如此行事。這與《星際迷航》差異巨大。雖然斯考蒂總是會說諸如“我沒法改變物理法則,艦長!”之類的話,但他和其他的星艦工程師們卻似乎總是能利用他們近乎奇跡的技術去完成超出預期的事。然而在《神秘博士》里,博士卻總是不得不努力讓他的TARDIS按照他的要求行事。它時常讓他降落在計劃之外的地方。在S01E03中,受到控制面板上的一枚卡住的按鈕的影響,它甚至把恐懼灌注到了所有角色的心中。對博士而言,TARDIS根本談不上是拯救世界的神兵利器,反而是機智和狡猾的化身。而技術故障則經常成為主人公惹上的爛攤子的最初成因。在“馬可·波羅”一集中,主人公第一次見到了著名歷史人物,并參與到了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里。面對“TARDIS是一輛飛行篷車”的概念,馬可·波羅的反應是詢問旅行者們是否信仰佛教。他聲稱自己曾經見到過佛教的僧侶們實施過同樣的奇跡(盡管他并不明白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在此,先進科技會被錯認為超自然現象的潛力再一次成為了核心思想之一,盡管這一主題并未在這一集中占據重要的比例。佛教成為了整部劇中第一個被明確提及的宗教,并在后續的若干劇集中得到了或直接或間接的呈現。另一集著重呈現直白的宗教內容的是“阿茲特克人”。在這一集中,芭芭拉被錯認成了一位女神。當她決定要試著利用她新獲得的神圣地位來對抗人祭儀式,并勸人們相信即便沒有這些儀式,雨水仍會降臨,日蝕也終究會結束時,博士本人卻試圖勸她不要這樣做。他暗示這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是他們的宗教信仰”,不過,他更加看重的卻是任何改寫歷史的嘗試都是無謂的。當然,這是時間旅行題材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悖論——即便僅僅是時間旅行者的出現,也會小小地對歷史造成改變。不過,博士的擔憂卻既不是道德層面上的,也不是哲學層面上的,而是更加實際的問題:改變個人的生活確實是可行的,但是社會的軌跡卻并非如此。博士的歷史觀和改變歷史的可能性反復出現,這種歷史的不可變性(即便只是一些特定的時刻的不可變性)因此被賦予了潛在的宗教意義,即所謂的“歷史的發展掌控在神或命運的手中”。在“圣巴塞洛繆大屠殺前夜”中,博士和他的搭檔史蒂芬降落在了法國中部。在同一時期,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矛盾正如日中天。博士想要去找著名的科學家查爾斯·普拉斯蘭(一位超越時代的藥劑師,其貢獻在于將疾病歸因與病菌)談話。當科學家因擔憂被教堂判為異端而拒絕開口時,博士立刻便領悟了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昂布瓦斯修道院院長的對他的猜疑:“沒錯,我想現在所有的牧師們都對你的作品充滿懷疑,但是你并不需要院長的知識才能繼續,沒錯吧?”雖然在接下來的幾季里,博士偶爾會堅定地站在科學的一邊,和信仰劃清界限。但是這樣的情況只在他們確實面臨著科學和迷信二選其一的抉擇時才會出現。博士本人是否擁有明確的宗教觀念?劇集本身并沒有做出直接的回答。上述案例只是初代博士(威廉·哈特內爾飾)時期宗教出現的多種方式中的幾個范例。該劇的粉絲都知道博士擁有復活的能力。他能夠借由一種會改變外表(并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性格)的換新過程來逃過死亡,并在復活后仍然能夠保留自我。這成為了一份象征著電視劇自身在歷史上不斷“復活”并重塑自我的行為的隱喻。毫無疑問,兩種意義上的復活都是讓該劇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相信,從沒有哪部電視劇能夠在不改變自身或探索新領域的情況下仍然安然度過幾十年的時光——就算劇集本身完全是關于探索“奇異新世界”的也不行。讓我們快進到三代博士(喬恩·帕特維飾)的時代,來到“達蒙人”這集。該集將博士刻畫成了異端邪說的嘲弄者。然而在一段重要的對話中,他向一位自稱“愛女巫”,并宣稱曾見到過惡魔的女人強調,他并不打算否認她的誠實或她的感官,他不認可的是她對她看到的事物的解讀:耶茨:你是說魔鬼?霍桑:沒錯,親愛的男孩。撒旦、路西法、暗黑王子、別西卜、長角的野獸,隨便你怎么稱呼他,他就在那里。博士:你看到了魔鬼?霍桑:沒錯。博士:那他長什么樣子?霍桑:唔,我只瞥了他一下。他大概有二十到三十英尺高,但尖角和臉都是那個樣子。喬:魔鬼的樣子?博士:聽著,霍桑小姐。我一開始相信你說的危險,但是現在我認為你大錯特錯。不論你看到了什么,那都絕對不是魔鬼?;羯#耗蔷褪悄Ч?!在這個村子里有一群撒旦教徒,昨晚,他們舉行了一場魔宴儀式。耶茨:魔宴?霍桑:沒錯,一種用來召喚魔鬼的異教儀式。喬:所以儀式生效了!魔鬼來了!博士:胡說八道,喬。博士堅稱:長角的神明或魔鬼實際上是外星人,是來自達莫斯星的達蒙人。在20世紀70年代,博士先后由喬恩·帕特維和湯姆·貝克飾演。與此同時,與《星際迷航》相關的許多對待宗教的關鍵元素也漸漸成為了《神秘博士》的特色。博士曾遇到過把計算機奉為神明的人,遠古的人類也據說曾將外星人當成神仙。但是這并不算全新的概念。在“神話制造者”中,博士突然出現在古特洛伊城,這讓他被阿喀琉斯錯認成了宙斯。該集最早在1965年10月和11月播出?!缎请H迷航》的劇集“何人懷春神”探索了類似的題材。該集在1967年9月首播,因此,盡管《星際迷航》用外星人解釋古希臘宗教的點子為許多人所熟知,但是它既不早于“神話制造者”,也非該集的靈感來源。相反,在某種意義上,“神話制造者”反倒更早描繪了柯克船長后來指出的情況。如果我們將目光聚焦于《星際迷航》和《神秘博士》在這些劇集的宗教懷疑論,并將其和世俗世界的宗教研究所采用的學說進行對比,二者之間的差異會令人感到萬分震驚。兩部劇完全沒有對古希臘神話抱有任何懷疑,它們的設定都是人們口中的故事都是真實且準確的。這可沒法被稱作宗教懷疑主義??苹每倳淮斡忠淮蔚乇挥脕硖剿鬟h古眾神確實存在(并且實際上是來自行星的外星人)的情景。諸神的地位由此遭到降格(最起碼也是一種重新解讀),但科幻并未向他們的存在發起挑戰,因為觀眾們想看到的,有可能只是反映了純粹世俗觀點的電視節目。在湯姆·貝克擔任博士期間,不同物種彼此相遇,其中一種視另一種為神明的情況還有另外幾例(在很多情況里并沒有人類和地球)。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集是“魔鬼之面”(該集最初被定名為“上帝瘋魔之日”),該集的核心內容是一群原始人的宗教;在彼得·戴維遜的年代,這些宗教(這些宗教的誕生源自于和先進外星人遭遇時產生的誤會)主題元素仍在持續出現。代表劇集為“烈火行星”,劇中,遭到誤解的是一位穿著隔熱服的外星火山學家。這些劇集對待顯性宗教的態度可以說是十分負面的。但是如果我們對其中的隱性宗教進行分析,我們便會發現,兩部電視劇對這一主題的處理很難被簡化為強迫人們在世俗(或科學)和神圣之間做出抉擇的二元難題。因此,在對《星際迷航》和《神秘博士》探討宗教的方法做出簡要和介紹性的調查后,接下來,筆者將僅關注于其中一個細部——在前文所述的“達蒙人”中,這部分內容在顯而易見的矛盾沖突里得到了很好的呈現。與《星際迷航:原初》的若干集里的星艦船員類似,博士對那些相信魔法和神明而非科學的頭腦簡單的人抱有厭惡和批判的態度。但是在“達蒙人”中,博士同樣也承認那些提到長角的神魔的存在的人實際上準確地描繪了他們經歷過的事情。強大生物是“外星人”的客觀事實似乎并不會改變這一認知。因此,在嘗試用科學代替宗教的同時,科幻卻時常又確認了那些經典的超自然信仰的存在,只不過用一種新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在該集中還有兩段對話可以被視作這一現象的堅實例證。第一段對話發生在博士和他的助手喬·格蘭特之間:博士: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一定有科學的解釋。如果你知道去哪里找,那么……喬:沒錯,但是假如有什么將要發生,但沒人知道該怎么解釋它。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不存在這樣的人。那么,這便是魔法了,不是么?博士:喬,你知道嗎?即便是如你一樣聰慧的年輕女孩,也會想出一些最荒謬的點子。第二段對話的主角除了博士和喬外,還包括自稱為白女巫的霍桑小姐和聯合國情報工作部隊的本頓中士:博士:快點,喬,快過來。好了嗎?好,現在告訴我,那是誰(指向一張莎草紙,紙上畫著一個山羊的頭,兩角之間有一個象征太陽的圓盤)?喬:一位埃及的神,對嗎?博士:太對了,喬,完全正確。美國,那是埃及的神赫努姆,祂長著角。這還有另一個例子,一個印度教里的魔鬼。全體:也長著角。博士:哦,可真謝謝你們。然后還有我們的老朋友——長角的野獸?;羯#号?,你大可白天黑夜地在這里給我們看漂亮圖片。我的意思是,角一直便是力量的符號,自從——博士:自從人類伊始?沒錯。但是為什么?……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上,這樣的生物曾一次又一次地被人類目睹。人們把它們視作傳說、神明或魔鬼,但是它們并非如此。他們實際上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生物。本頓:像是Axon或Cyberman?博士:沒錯,只是這些外星人要更加古老,更加不可知,更加危險。喬:而他們來地球時乘坐的宇宙飛船就像手推車上的那個小家伙一樣?博士:是的。他們是來自達莫斯星的達蒙人,那是在……?喬:在六萬光年之外的銀河系對岸。博士:而他們最早是在十萬年前來到地球的。雖然這似乎反映了“宗教信仰是愚蠢事物,而科學是其理想的啟蒙性替代品”的共識,但是事實上,當我們湊近了觀察時,二者之間的界限會顯得非常模糊。畢竟,那些報告他們的所見所聞,并從中嗅到危險的人顯然是完全正確的。他們也如是地報告了他們的經歷。相比之下,博士依仗科學而表露出的蔑視便顯得十分空洞了。他或許對達蒙人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宗教等視角同樣并未完全偏離人們的感知。因此,正如那些研究隱性宗教的人時常觀察到的那樣,反宗教的立場仍然時常包括許多重要的宗教性元素。引進一套世俗化的科學框架帶來的并非宗教的消亡,而是宗教的變形。宗教的真實與虛偽之間的模糊性同樣出現在新近的劇集中,諸如“夜魘”(在該集中,博士用他包羅萬象的豐富經驗確認了“怪物是存在的”)?!渡衩夭┦俊吩诖酥钡挚苹玫膶α⒚???苹猛ǔ1慌c奇幻區別對待——對那些單方面的愛好者而言這尤為重要。然而與此同時,二者卻包含著類似的奇跡、魔法和相同的生物,只不過用不同的方式對它們進行解釋。事實似乎是:科幻并非在用科學打擊傳統的奇幻故事,它實際上會將它們升級到科學時代來,與此同時,原有的許多內涵仍舊會保持不變。從博士的身上,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在整部劇的發展史上,博士一路走來,逐步發展為一位救世主。他既不全能,也并非沒有缺點,卻仍然具有神性。身為時間領主,他就像一位掌控著特定領域的神祗。他在電視劇的歷史上表露出的“全能性”并不是絕對的,但是這也同樣是次級神祗的問題。在大衛·坦南特主演博士期間(2005~2010年),博士曾被一位和他十分相似的近乎不朽的神秘人明確稱作“一位孤獨的神”。雖然科幻經常試圖反對上帝或任何顯示宗教里的神祗,它卻也經常創造出如神般強大的存在。有時,這些存在的準宗教性有時是隱性的,有時卻毫不掩飾。后者時常會帶來爭議——科幻究竟是宗教的敵人,還是正在變成宗教自身?雖說如此,但是即便在近期的劇集中,博士的神性已經愈發清晰,但是編劇和制作人卻總會從某種程度上對他進行削弱。在“迷亂癡神”中,博士公布了他的立場——他負有救所有人于水火的責任。作為回應,一位穆斯林告訴博士:“你的上帝情結可真強?!北炯氖⒆u內容聚焦在博士的覺醒上。他意識到他需要打破他的旅伴艾米·龐德在他身上寄予的極強厚望。該集還用其他的方式強調了博士的非全能性,比如他曾問道:“時間領主要向什么祈禱呢?”在《星際迷航》的整個歷史中,來自高等文明的神樣生物曾多次出現。不論是《星際迷航:原初》中的“哥托斯的鄉紳”,還是貫穿許多續集的Q種族,都是如此。企業號的船員不止一次被錯認為神明,類似的情況在續集中也屢有出現。即便是經常被視作后現代多元化觀念的縮影(并且也被視作對吉恩·羅登伯里的觀念的背離)的《星際迷航:深空九號》,也描繪了貝久人這樣的住在蟲洞里的多維度生物。如果我們挖掘其中的宗教元素,我們會發現這并沒有背離該劇的早期甚至最早期的歷史。在宗教元素被整合進劇中的同時,將超位存在視作“自然神”的某種科學體系也會應運而生,相關的現象亦會被解釋為科學而非奇跡。但是正如本文所強調的,在實踐上,這未必要直接將二者區分對待,它們只是在理論上存在著差異。借由遭到非理性解讀的先進科技,兩部電視劇都表露出對宗教信仰的輕蔑。有解讀稱《星際迷航》對待宗教、現實與多元化的方式正在向著后現代發展,但是恰恰相反,在《星際迷航》的許多后續劇集里,帶著“啟蒙性”的經典科學觀念仍然繼續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并不意味著該劇沒有任何傾向于后現代的內容,但是它們的存在卻總是伴隨著“一切都擁有科學的解釋”的觀念,哪怕解釋本身仍然不為人知(甚至在一些情況下,人們有可能永遠無法了解其中奧秘)。上文所述的諸多案例展現了一部系列作品在幾十年間能夠獲得的復雜性。但是這些電視劇并不是依照線性開發的模式(《星際迷航》的一部分遵照這種模式)完成的,相反,它們是由許多作者共同創作出來的(一些顯性宗教的教義也是如此)。因此,即便擁有統一的傳統,作者觀念的多元化最終也仍然會帶來一條搖擺不定的復雜發展軌跡。宗教也是如此。在歷史上能追溯到的所有宗教典籍中,任何試圖通過和諧統一消除分歧、試圖將《新約》和《舊約》一分為二(類似于將《星際迷航:原初》與《星際迷航:深空九號》,或是新老兩版《神秘博士》割裂開來),或者試圖規劃一條線性發展軌跡的努力,最終都會顯得幼稚并且不妥??苹靡恢笔恰白匀簧瘛钡囊惶幇采碇?。他們強大卻并非全能,睿智卻也會犯錯。他們居住在宇宙各處,和人類的世界有可能發生接觸。這不應該令人感到驚訝。在我們的科學時代,這些故事是我們用想象力探索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方法,是我們探索未知、叩問生命的秘密,以及回答我們是否孤身一人問題的手段。不論是過去的宗教和神話故事,還是如今的科幻小說,都會對上述問題報以否定的答案。而利用科幻小說探索這些主題的嘗試,則向我們揭露了隱性宗教的重要信息。即便身處世俗化的時代,在一類或許與世俗化聯系最為密切的作品中,舊日的那些講述神魔與鬼怪、魔法和奇跡的故事也并未遭到徹底的取締,只是得到了轉型,進而在新的框架下繼續存活下去。即便在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已經被自然科學的進步大刀闊斧地改變以后,在我們繼續探索許多基礎問題的同時,我們仍舊會講述關于那些住在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世紀里的那些強大的存在的故事。對專注于宗教的學術研究者而言,宗教和科幻的重疊——包括但不僅限于《星際迷航》和《神秘博士》——開創了理解人類存在的探索方法的新天地:創造神話的過程并未在科學的注視下消亡,反而以嶄新且有時令人驚訝的方式繼續存在著。在已知科幻能夠在科學時代為經典神話傳說和宗教觀念提供再表達的舞臺以后,《神秘博士》和《星際迷航》對宗教主題的處理方式便顯得十分有趣了:人類一直在嘗試闡明自己的信仰、責任、世界觀、希望和終極關懷,而他們會用幻想故事來實現這一目的。(原標題:博士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博士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圖文簡介

在人們的認知里,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風向標。在漫長的連播歷史中,它既描繪出文化的變遷,也展露出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態度的變化。而在《星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