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出行一直是新手爸媽非常頭疼的一件事,旅途中不僅擔心寶寶是否會哭鬧,還會擔心寶寶染上疾病。在這里,我們給寶寶的健康出行提供一些小建議。

帶寶寶出行前需要做好這些準備:

1.心理準備。一定要事先告知寶寶即將外出旅游,讓寶寶有心理準備。

2.報名準備。如果需要攜帶寶寶參團旅行,需要將寶寶的年齡、身高及住宿是否單獨占床位等信息如實告知旅行社,并將兒童享受費用的有關信息寫入旅行合同中。

3.整理行裝。兒童的衣物、食品、藥品、手推車等要在出行前準備好,并讓寶寶自己參與準備自己的行李,平時喝牛奶的寶寶,要攜帶多個奶瓶以備替換。

4.裝好備用藥物,包括暈車藥、止瀉藥、胃藥、止咳祛痰藥、抗生素、外傷藥水、止痛藥或退燒藥、紗布、酒精棉、棉花棒、繃帶、創可貼、防蟲藥膏等,最好能帶上熟識醫生的電話號碼。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2年9月27日,山東省日照市友誼商店蔬菜超市,一位媽媽在選購蔬菜,旁邊嬰兒車里的孩子好奇地打量著超市里的裝飾物。(陳為峰/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旅途中有這些注意事項:

1.乘坐飛機時,一定要為寶寶系好安全帶;低齡寶寶要抱在懷里,不要讓寶寶隨便走動,防止顛簸時引起碰撞而受傷。兒童的情緒波動大,哭鬧時有可能妨礙他人休息,所以應提前做好安排,如讓他(她)看圖書、聽故事、聽音樂等。飛機起降時,兒童會感到耳朵痛,可以讓他們喝奶、咬奶嘴、嚼糖果,有助減輕癥狀。

2.旅途中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不食用不衛生、不合格的食品和飲料,不喝泉水、塘水和河水,不要讓寶寶吃生冷的食物,如沙拉、冰水之類。寶寶的奶瓶要用熱水消毒洗凈。

3.旅行時,嬰幼兒可懷抱或坐推車,2~3歲寶寶行走時需要由成人攙扶。旅游時人口密集,要時時注意寶寶的安全,避免走失、溺水或受到意外傷害等。

寶寶在旅途中容易出現健康問題,主要在于正常作息被打亂、過度疲勞、飲食規律改變等原因。

那么,出行中的常見疾病有哪些?其表現與處理措施如何?

1.暈動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由于內耳的平衡系統對運動特別敏感而產生眩暈、惡心、嘔吐、頭暈、臉色蒼白、腹瀉等暈車癥狀。

處理措施:乘車前不要給寶寶喂食油炸或高脂肪的食物;一般情況下寶寶上車容易睡覺,暈車的幾率相對較小,盡量不要給寶寶吃暈車藥,可以準備一些橘子、橙子,這些水果可以有效預防暈車;可給寶寶吃餅干、糖果或榨菜,喝少量的飲料以防脫水,如果嘔吐應少吃食物;保持車內空氣暢通,不要呆在有濃烈食物味道或汽油味的地方,遠離吸煙者;可以坐在司機旁邊的座位上,以減少顛簸;為寶寶準備好塑料袋、衛生紙和水,如果發生嘔吐,要讓寶寶吐在塑料袋中,用水漱口,擦凈嘴角。

2.感冒、發燒。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環境相對封閉,旅游景點較為擁擠,在這些環境中病毒、細菌容易滋生,且傳播速度快,容易引發寶寶持續高燒、流鼻涕、咽痛、咳嗽、鼻塞等癥狀。

處理措施:應隨氣候變化給寶寶增減衣服,防止寶寶受涼感冒;由于車、船、飛機等交通工具中內室溫度一般較高,在室內不要給寶寶穿得太多,如果寶寶因為捂得太熱而發汗,汗水捂在衣物內反而容易引發感冒;如果出現感冒癥狀,應讓寶寶多休息,保持身體溫暖,多喝溫開水,并斟酌服用退燒或感冒藥,若發燒持續不退,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3.胃腸病。出行時飲食受到環境的限制,孩子的胃腸道經受著不同飲食習慣的考驗,可能會表現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

處理措施:應保證寶寶休息充分;注意飲食衛生,讓寶寶少吃難消化的食品,飲食盡量規律并有節制,不暴飲暴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如有嘔吐、腹瀉等癥狀,可以給寶寶喂些含鹽食物或米粥,補充液體流失;胃腸病癥狀較輕時可服用相關藥物,如癥狀嚴重應及早到醫院就診。

4.意外小傷害。兒童常因為到達新地方、看見新事物,興奮而出現跌倒、扭傷等小意外。

處理措施:如果皮膚出現淤青、紅腫,應在24小時內冰敷,24小時后熱敷;有些傷口要及時清創,并趕往就近醫院,根據情況確定是否需要預防破傷風等;還要特別注意避免讓寶寶燒傷、燙傷、跌倒、溺水、誤服藥物或接觸有毒的化學品。

5.過敏。皮膚過敏較為常見,可由蟲咬或食物、寒冷刺激,或接觸其他致敏物質而引發。

處理措施:出門前回顧一下孩子是否是過敏體質,有無哮喘癥狀,或曾對某些東西產生過敏反應等,出門后應盡量避免接觸或食用此類物品,同時帶一些抗過敏藥物,對于哮喘兒童還需準備平喘的噴劑。

6.傳染病。如果在流感流行的季節外出,應事前進行預防接種;如果發現旅行地區有傳染病,如水痘、麻疹、肝炎等,應立即更改目的地或終止旅行。

作者:中華醫學會兒童早期發展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教授陳津津

“達醫曉護”供稿

帶寶寶出行如何應對旅途疾病?專家給出這些建議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