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葡萄是利用人工園藝設施對葡萄生產要素實施全方位調控,為葡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從而實現優質、高產、穩產、安全、高效的現代園藝生產方式。葡萄避雨栽培近年來在我國南方迅速發展,但其在大連地區的應用研究未見報道。

1  避雨栽培的起源

   避雨栽培就是在葡萄生長季節,在其樹冠頂端搭架覆蓋棚膜,使葡萄的株蔓、果實等處于避雨狀態,避免雨水的直接沖刷,減少了葡萄病害病源的傳播,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的使用量[1-2]。

2  簡易避雨棚的構建

   葡萄栽培架勢宜采用“V”型架,通風透光,適合集中管理花果和枝蔓。株距1 m,行距2.5~2.8 m,栽植行向宜采用南北方向,定植240~300株/667m2。1行葡萄1個避雨棚,棚寬2.0~2.5 m,棚膜間隔距離50 cm。雙十字V形架柱加高作為避雨棚架柱,一柱多用。該簡易避雨棚造價較低,效果明顯[3],費用約為1 000~2 000元/667 m2。

   沿栽植行方向即南北方向,每隔4 m立柱一根,立柱埋入地下0.6 m,地上部2.4 m;邊柱采用地錨牽引,拉線與邊柱的角度不應小于30°。在距離地面1.5 m處固定第一道橫桿,長度0.7 m,固定時以立柱為中點均分,兩端均為0.35 m。在距離地面1.9 m處固定第二道橫桿,長度2 m,固定時以立柱為中點均分,兩端均為1 m。分別在立柱上距地面1.1 m處、下橫桿的兩端各拉一道鋼絲,上橫桿距立柱0.75 m處各拉一道鐵絲。共5道鋼絲形成葡萄主蔓和新梢生長的支撐,鋼絲規格為12#~16#熱鍍鋅鋼絲[4]。

   棚頂用鐵絲或木質橫梁連接并固定,上橫桿的兩端各拉一道鋼絲,每隔1 m用竹片或者扁鐵做拱,兩端用鐵絲固定在橫向鋼絲上,葡萄開花前15 d左右進行覆膜,可用壓膜夾或細鐵絲固定,并在棚頂拉直徑0.3~0.5 cm的麻繩壓膜[5]。在葡萄果實采收后揭膜,早熟品種采收后,可適當推遲揭膜時間,以保護葉片,降低病害的發生。

   避雨栽培的棚膜選用聚乙烯PVC長壽無滴耐老化棚膜及高透光長壽無滴增溫膜EVA較好。選用耐用薄膜即可,一年一換,次年使用會影響透光率[6]。

3  避雨栽培的意義

3.1  減輕病害的發生,減少用藥量

   在避雨栽培條件下,由于葡萄生長的微環境得到改善,所以露地栽培時表現最重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的發病率大大降低。避雨栽培可大大降低葉片和果實真菌性病害的發生,所以可以適當減少農藥使用量,由常規的露地栽培噴藥15~16次,減少到7~8次即可,既節省生產成本,又可提高果品安全性[7]。

3.2  降低裂果率

   使用避雨栽培技術,可有效降低土壤濕度、空氣濕度。可降低裂果率、爛果率,從而提高產量。栽培管理中適當疏花疏果,不用像常規種植那樣多留果為了保產量[8-9]。

3.3  品質明顯提高

   避雨栽培可不同程度提高葡萄的產量和品質,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2%,果實外觀品質大大提高。避雨栽培采收時,果實總糖含量仍有上升趨勢,可能是由于避雨棚的作用,延緩了果實成熟期。

編輯人周宏燕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廳研究員 侯立功 

[原創]大連地區葡萄避雨栽培技術

圖文簡介

大連市夏季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不利于葡萄的生長發育,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嚴重,嚴重制約當地葡萄產業的發展。簡易避雨設施和雙十字 “V”型架相結合,改善了葡萄生長微環境,使病害、裂果減輕,優質穩產,經濟效益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