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機農業種植技術要點
1.1 保證優良的種植環境
想要種植出優良的有機農作物,必須要對其種植環境進行檢測,包括土壤環境、大氣環境、水源環境等進行科學的監控,保證其種植環境不含有農藥的殘留以及化學物質的污染。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保證有機產品的安全性。
1.2 種苗種植
由于地區不同,對有機作物種苗的選擇也不同。農業工作者在種植有機農作物之前,一定要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選擇適應本地環境、抗病蟲害能力高的種苗,并進行消毒處理,避免種苗攜帶的部分微生物影響種苗生長。為了保證種苗的成活率,部分時候可進行提前育種,以避免不合格種苗的應用。土壤是農作物種植的根本所在。在種苗生長期間,還要不斷地優化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營養,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
1.3 采取多樣的種植方式
有機農業種植對土壤的要求比較高,很多時候,當地土壤沒有辦法達到有機農作物的種植要求,這時,可通過多樣的種植方式改善土壤條件。比如,采用作物輪種的方式進行改善,增加土壤的活性及肥力,等土壤條件達到有機農業種植標準之后,再進行有機農作物的種植。為了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可通過間作、套作的種植方式為有機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采取間作、套作的種植方式,并及時清理植物殘根殘葉,可同時達到改善土壤條件和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率的效果。如冬瓜與韭菜就可進行套作種植,其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非常不錯。
1.4 施用合適的有機肥料
嚴禁采用人工合成肥料,這是有機農業進行施肥的首要條件。一般有機農業選用的肥料都是生物菌肥或有機肥料,通常情況下所選用的有機肥料多為秸稈還田或人畜糞便。為了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也可進行微生物的酵素制作,培植專用的有機肥料,從而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生物菌肥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有機肥料,一般用于有機農作物種植之前的底肥,提供農作物在生長期的肥料供給。在農作物生長后期,還要追加有機葉面肥,從而保證農作物繼續生長的肥力需求。
2 有機農業病蟲害的防治
2.1 物理防治
有機農業病蟲害的防治,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通常需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通過物理方式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如,通過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保證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能夠滿足其生長的實際需求;在生長中期,及時清理植物枯枝殘莖,防止病蟲害蟲卵的生長;在蟲害發生之后,可利用燈光誘殺的方式進行滅蟲。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生物藥劑進行防治,目前主要是從韭菜等植物中提煉出殺蟲成分,制成生物制劑進行防止;另一類是通過蟲害天敵進行防治,利用生物鏈中各種生物的互相依存及抗拒的關系,采用蟲治蟲的方式防治,比如應用赤眼蜂進行玉米螟蟲、瓜野螟蟲的防治等。
3 有機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趨勢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限于我國國情實際,對有機農業種植技術不夠重視,導致有機農業種植技術發展比較晚,且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的階段。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有機農業發展技術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開始形成產業體系,人們開始更多地重視到有機農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對物質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我國有機農業種植技術開始迅速發展,有機農產品將有一個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我國部分農業發達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區域性的有機農業種植項目,在市場上投放了一批優質的有機農產品,得到非常不錯的反響,激發了農戶的種植熱情。同時,有關部門也認識到這一新技術對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發展有機農業種植技術,直接帶動了一些地區農業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保證了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與肯定。
4 總結
有機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能保證我國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有助于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發和推廣生態農業種植技術十分必要。
編輯:季鑫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種子總站研究員 李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