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主要內容是,在滿足作物生長條件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田間作業,秸稈粉碎還田覆蓋地表(殘茬覆蓋),殘茬覆蓋率應不小于30%,采用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措施保證播種質量。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實質是以復式機械化作業為保障,通過少耕、免耕來減少對土壤擾動,并用秸稈殘茬覆蓋地表,達到保水、保土、增肥的效果,從而實現節水抗旱、增產增收、保持水土、降耗增效的目的。
一、秸稈覆蓋技術
農作物秸稈經機械作業處理后留在地表做覆蓋物,是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的核心。秸稈的處理方法主要有以下方式:①秸稈粉碎處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稈后拋撒,使秸稈均勻地覆蓋在地表。該技術代表性的機具有錘(片)爪式秸稈粉碎還田機、甩刀式秸稈粉碎還田機。②直立秸稈處理。在風沙大的地區,收獲后對秸稈不做處理,秸稈直立在地里,播種時將秸稈按播種機行走方向撞壓,使其倒伏在地表,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作業。③留根茬處理。在使用作物秸稈的地區,作物收獲時,留根茬高度在10~30厘米,播種前進行滅茬、深松、起壟。滅茬深松起壟機是比較先進的機型。④粉碎淺旋處理。在風沙較大的地區,秸稈粉碎后,用旋耕機淺旋表土,使作物秸稈與旋耕層土壤混合。
二、免少耕播種技術
實施保護性耕作的一項關鍵技術是機械化免少耕播種技術。免耕播種指用免耕播種機將種子和肥料播施到有秸稈覆蓋的地里,一次完成破茬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和鎮壓作業;少耕播種則需經必要的地表作業(耙地、淺松)進行播種。主要方式有:①播種施肥處理。即用免耕播種機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作業。②帶狀旋耕播種施肥處理。即用帶狀旋耕播種施肥機一次完成帶狀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作業。
三、雜草、病蟲害控制和防治技術
為了使覆蓋田塊的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免受病蟲草害的影響,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目前主要用化學藥品防治病蟲草害,也可結合淺松和耙地等作業進行機械除草。化學除草可分為播種前、播種后出苗前和出苗后作物生長的初期。作物生長過程中也可使用除草劑殺滅雜草。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學藥品對種子進行包衣或拌藥處理,防治苗期作物病蟲害;作物生長期可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藥物防治。選用植保機具時,應結合農村實際,以小型為主,可選用噴霧機具、噴粉機具和超低量噴霧機具。
四、深松技術
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增強降水入滲速度和數量。深松方式可分為局部深松和全方位深松。局部深松選用單柱、鑿形鏟式深松機進行深松作業,深松深度為23~35厘米。全方位深松可采用倒V型全方位深松機,根據不同土壤條件進行相應的深松作業,深松深度為35~50厘米。深松最好在播前且秸稈處理后進行,適宜土壤含水率在15%~22%,一般每2~4年深松1次。
五、秸稈殘茬處理技術
秸稈殘茬處理是指采用機械作業切碎、消除作物根茬。其作用是提高播種機的通過性和播種質量,并充分利用根茬自身的有機養分來增加土壤有機質,以達到培肥地力的目的。根茬切碎的同時,地表下8~10厘米內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被松動和攪碎,這樣既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又有利于提高地溫,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蓄水保墑,同時為后續的種床準備作業提供了保障,提高播種機特別是免耕播種機的通過性和播種質量。
編輯:王大偉
審核專家:當代農機雜志社高級工程師 黃若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