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又稱蘋果棗,為鼠李科棗屬的鮮食、晚熟棗樹品種。冬棗果實皮薄肉脆,細嫩多汁,酸甜可口,可溶性固態物含量達27%~35%,可食率達93.8%。冬棗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C,并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E及鉀、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被稱為“活維生素丸”。掌握冬棗的林學特性與建園要求,可以大大促進冬棗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1、冬棗的林學特性
(1)對溫度的要求
冬棗是喜溫樹種,在春季日均溫度11℃~12℃時樹液開始流動,日均氣溫13℃以上時棗芽開始萌動,日均氣溫17℃~18℃時開始抽枝展葉、出現花蕾,日均氣溫達到20℃左右時花蕾開始開花,日均氣溫達到22℃~25℃時進入盛花期。棗花授粉以后,日均氣溫24℃~26℃時花粉最容易發芽,日均氣溫低于20℃或高于38℃時花粉發芽效果會明顯降低。棗果6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生長期最適溫度為24℃~25℃,溫度過于低或者過于高,棗果均會放緩生長速度,品質也會下降。進入秋季后18℃~22℃氣溫是冬棗果實成熟期最適溫度,當氣溫降至15℃時,棗樹葉開始變黃,初霜時節棗樹葉全部落盡。冬季氣溫降到-30℃時,冬棗也能安全越冬。
(2)對水分的要求
冬棗屬于比較抗旱耐澇的樹種。其果實發育期要求有充足的土壤水分,7~8月為雨熱同期,極有利于冬棗的生長發育,此時若降水稀少,就應該及時進行澆水灌溉。但是,降水量偏多又容易引起病害,出燒裂果、爛果的現象。研究結果表明,當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左右時,極有利于冬棗果實的生長發育。冬棗果實進入生長后期,晴朗、干燥的天氣條件最有利于棗果干物質的形成與糖分的積累。
進入5月,空氣相對濕度75%~85%時最宜開花,是座果的最佳期。空氣相對濕度過低,會影響冬棗花粉發芽和花粉管伸長,導致落花落果現象的發生;當空氣相對濕度低于40%時,則會產生“焦花”現象。但是降水過多、空氣濕度過大,也會影響花粉發芽,特別是盛花期出現連陰雨天氣時,會嚴重影響冬棗的授粉受精效果。
(3)對光照的要求
冬棗是強喜光樹種,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葉色濃綠,光合作用能力強,棗果品質好,產量高。實踐證明,光照強度高,能夠降低冬棗頂芽的極性生長,促進側枝生長,形成飽滿的樹形;光照強度弱,頂芽生長極性表現旺盛,側枝發育纖細。光照強度與花芽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花芽形成的數量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適宜的光照強度,能夠促進樹干細胞增大與分化,使得樹干健壯、樹勢旺盛。
影響冬棗早期生理落果的直接原因是營養生長不良,而間接原因則是光照不足。一般來講,棗樹樹體內的透光率低于60%時,其樹勢衰弱,棗頭2次枝及棗吊生長不良,座果率低,落花落果現象嚴重。當冬棗果實進入成熟時期,光照充足,每天平均日照時數為7.5小時以上時,對充分著色、增加糖分、提高品質有著積極的作用。
(4)對土壤與地勢的要求
冬棗對土壤要求不嚴,沙質土、黏質土、鹽堿地以及平川、坡地等均可種植。冬棗在pH值5.5~8.2的范圍內都能正常生長,可耐0.4%的土壤含鹽量。但是,在肥沃的壤土或黏壤土中能夠生長旺盛,豐產穩產,沒有大小年結果現象,而且棗樹壽命長,樹齡可達200年以上。
同樣的土壤,丘陵、山地由于有著良好的光照優勢,使得丘陵、山地所產冬棗比平原所產冬棗的糖分積累、著色充分、口感等方面表現優異。在山地、丘陵地區發展冬棗,有著明顯的優勢和良好的前景。
2、園地選址
冬棗園應選擇在交通方便、土層深厚、排灌條件好、地下水位不超過3米、土壤pH值6.2~7.8范圍內、含鹽量不超過0.3%、避開風口的地帶。沙土、壤土、黏土、沙質壤土均可,園地周圍大氣環境沒有污染,遠離對樹木危害嚴重的各種工業設施,如化肥廠、發電廠、煉油廠、搪瓷廠、玻璃廠和磷肥廠等。冬棗對光照條件要求較高,應選擇向陽開闊、無遮陽的地塊。有條件的山地棗園,應選擇背風向陽的南坡梯田或臺地,可以直接借助臺地后坡作為溫室后墻,這樣不但可以節約建材,降低溫室建造成本,而且保溫效果好,經濟實用。建園前,必須考慮棗園周圍的水源及水質。冬棗園灌溉用水,應采用無污染或污染較輕的河水、井水及水庫貯水,不經凈化處理的工業廢水及堿性生活污水,不能作為冬棗園的灌溉用水。
3、整地方式
棗園整地方法主要有全園整地、大坑穴整地、挖壕溝整地和水平臺田整地4種:①全園整地:結合整地每畝施入優質有機肥1500~2000千克,全面深耕30厘米以上;②大坑大穴整地:坑穴長和寬均為60~80厘米、深60厘米,表層熟土與底層生土分開堆放,坑底施有機肥5~10千克,與土拌勻施入;③挖壕溝整地:溝寬80厘米、深60~80厘米,順行開溝,溝底壓入麥秸、麥糠、玉米秸稈、豆稈等有機物,填土踏實并澆足水,這種方法適于密植豐產棗園;④水平臺田整地:一般臺面寬不小于1.5米,臺面外高內低呈等高線,坑穴規格60厘米×60厘米,每坑施腐熟農家肥20~30千克,坑底壓入玉米秸稈、豆稈等農作物秸稈,填土踏實后澆足水。此法適于塬區緩坡地。
4、栽植要求
冬棗栽植時間較長,樹木落葉后至翌年萌芽前均可栽植。但根據氣候特點和季節不同,生產中常選擇春季或秋季栽植。春季栽植,時間從土壤解凍開始到樹木萌芽止,此期地溫回升,樹木根系已開始活動,有利于促進地上部分萌芽生長。山西忻州地區冬季寒冷、干旱,樹木根系不活動,最適宜春季栽植。
栽植密度應根據園地立地條件、管理技術水平和栽培目的進行確定。密植的冬棗園,株行距多為2米×3米或2米×4米,每畝栽植63~111株;日光溫室可采用1米×2米的高密度模式,每畝栽植333株。冬棗樹由于萌芽晚落葉早、生長期短、根系分布密度低、遮陰小,適宜于棗糧間作,行距6~10米、株距2~3米,每畝栽植22~55株。
冬棗建園應選擇品種純正、生長健壯、根系發達、枝干無機械損傷、無棗瘋病和枝腐病等檢疫對象的苗木。苗木栽植前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主要包括截干、剪除2次枝、修根、浸水以及用生根粉或保水劑或泥漿蘸根。苗木最好隨挖隨栽植,未栽完的應及時進行假植。栽植深度略低于苗木原深度3~5厘米,栽植時將苗木放入坑穴中央,先回填表土、后填底土,填土后將苗木向上輕輕提一下,使根系充分舒展,然后分層踏實。栽后立即做畦澆水。
5、后期管理
苗木栽植后,首先需要定干,定干高度依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不同,密植園定干高度60~70厘米,高密植園定干高度20~30厘米。定干后,采用涂蠟、地膜纏干等方法保護剪口;其次應及時施肥澆水,保證苗木生長對水分、養分的需求,越夏前視天氣情況,最少澆4次透水;第三是覆蓋覆地。采用地膜覆蓋措施進行增溫保濕,尤其是在干旱缺水的園地更加重要,常用覆膜方式有穴狀覆膜和帶狀覆膜兩種;第四是加強中耕除草、松土保墑、抹芽、除萌、病蟲害防治等常規管理。
編輯:孫苑琪
審核專家:山西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教授級高工 苗振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