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又名洋槐,屬于落葉喬木或灌木。刺槐原產于北美地區,早已被引種到亞洲、歐洲等地廣泛栽植。刺槐約于19世界80年代引入中國。刺槐是“四旁”綠化、庭園觀賞的行道樹種,是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優良樹種,也是山西省目前優良的造林樹種之一。刺槐木材堅硬、耐腐蝕、熱值高,又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刺槐最大的優點,就是在立地條件差、環境污染重的地區生長良好,目前正成為不可缺少的園林綠化樹種。

1、林學特性

刺槐樹皮暗色、裂紋多而且較厚。樹干粗壯高大,主桿高度可達10~20米。刺槐生長迅速,為重要的速生闊葉樹種之一。它的樹冠稠密,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蔭、不耐寒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砂土和壤土上,年均氣溫8℃~14℃、年降水量500~900毫米立地、生長良好;無論在中性、酸性,還是含鹽量低的鹽堿土地上,都能正常生長發育,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忌堅硬黏重、排水通氣不良的粗砂壤土或薄層土。嚴重干旱季節,表現為枯梢甚至死亡。刺槐怕風,不宜栽植在風口處,否則容易發生風折、風倒或偏冠。刺槐主根不發達,水平根系放射狀分布淺,交織成網狀(表土層5~50厘米內)。結實早、產量大,3~6a生幼樹就開花結實,15~40a生樹大量結實,40a以后逐漸衰退。刺槐枝植2~6a內,是高生長旺盛期,年高生長平均1~2.5毫米,可以持續3~4a;直徑生長旺盛期在5~10a內,平均每年直徑生長2~2.7厘米。如果立地條件好,旺盛生長期持續時間更長。材積生長旺盛期在18~20a后,立地條件好的,可以保持到40a甚至更長時間。

2、圃地選擇與采種育苗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具有排灌水條件的沙壤土作為育苗地。整地在冬季來臨前完成,冬季可以利用自然光照對土壤殺菌,以改善土壤結構。整地方式為人工整地,先對育苗地徹底深耕1次(深度達50厘米),第二年春天土壤解凍以后每畝施腐熟的廄肥2000~3000千克,同時施入50~60千克碳酸氫銨。為預防地下病蟲害,也可以采用每公頃250千克辛硫磷(5%)摻入40倍細土,施入育苗地進行第二次整地,用耙地機進行深耕,最后耙平、翻曬。整地與做苗床同時進行,床長10米、寬40厘米、高15厘米,間距30厘米。播前4~5天澆1次透水,約3~5天以后再淺耕1次。然后把耙平、壓實即可播種。

刺槐育苗不能連作,否則會造成苗木生長不良,同時容易引起各種病蟲為害。建議與側柏、楊、松、楝、臭椿、紫穗槐等樹種輪作,能使苗木生長旺盛,還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刺槐莢果在秋季由綠色變為赤褐色、莢皮變硬即為成熟,要及時采種。莢果經過太陽曬以后,除去果皮及雜物,即可得到純凈種子。刺槐出種率10%~20%,千粒重20克,每千克46700粒。當年種子發芽率80%~90%。刺槐種皮質地堅硬,播種前必須經熱水浸種處理。第一次用溫水40℃~50℃浸泡種子24小時,把膨脹種粒攤在涼席上(上面覆蓋濕麻袋),或裝入紗布袋中,放于溫暖處催芽,每天用溫水洗1次,有20%種子萌芽時即可播種,剩余的種子再繼續催芽。將未萌芽種子放入缸內,然后倒入熱水(邊倒邊攪,不超過5分鐘)再倒入冷水,使水溫下降至30℃~40℃,浸泡24小時,篩出膨脹種粒進行催芽。

刺槐春季播種時間在谷雨前后。播種方式為條播或大田撒播。條播,做畦長10米、寬1米,給畦內澆足底水,地面稍干后播種,播種量每公頃150~180千克,每畦4行,做到溝底平、蓋土2厘米;大田撒播,行距25厘米,用種量每公頃195~225千克。

3、撫育管理

為了防止土壤板結,幼苗出土前不能澆水,出苗后澆適量的水保持濕潤。每年澆水2~3次,注意要澆越冬水。雨季澇時,要避免刺槐苗木根系被水泡爛。根據苗木生長狀況,適時施肥,生長初期施氮磷肥,旺盛生長期施氮磷鉀復合肥,生長后期以磷肥為主(過磷酸鈣),適量加入鉀肥施肥。要遵循逐漸增加濃度、增加次數的原則,保證苗木健康生長。

7月上中旬是刺槐苗木生長旺期,追1次肥,每畝追施硫酸銨15~20千克,然后澆水。為了保證苗木木質化,7月下旬要停止澆水、追肥。生長季節進行修剪,保留頂端生長優勢,控制側枝生長,做到主、側枝分明,強弱均衡。將長勢直立、健壯且在樹干頂端的一年生枝條,定為主干延長枝。按照由上向下順序逐個截短,但要注意不能全部疏剪,以免造成樹干上部衰弱。

4、防治病蟲害

(1)刺槐蚜

該蟲是以成蟲、若蟲群集為害刺槐嫩芽及心葉處吸食液汁,常常會造成嫩葉卷縮、芽梢枯萎。刺槐蚜分泌的蜜露,會引起病菌繁殖煤污病,使苗木生長受到嚴重影響。刺槐蚜一年發生20多代,罪魁禍首是無翅孤雌蚜和若蚜,它們通常藏匿在背風、向陽處越冬,第二年3月在寄主上繁殖后,到4月中下旬產生有翅孤雌蚜,形成遷飛高峰,約經過1個月后,出現第二次遷飛高峰;6月上旬至7月上旬,蚜蟲密度大量增加,形成第三次遷飛高峰;7~8月是高溫雨季,刺槐蚜密度下降,10月以后逐漸遷飛到越冬寄主上繁殖、為害,然后越冬。

防治措施:一是結合冬季撫育管理,將有蚜葉和卵枝剪除,同時刮除枝干上的越冬卵,徹底消滅蟲源。二是在第一代若蚜期(成、若蚜發生期),噴40%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亞肢硫磷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或在樹干基部打孔注射50%久效磷乳油,或刮去樹干上的樹皮,涂寬5~10厘米的藥環(5~10倍液50%氧化樂果乳油)。

(2)象鼻蟲

該蟲在2a生以上的幼樹越冬,成蟲在5月中下旬開始活動,取食、交尾并為害;6月中旬后,成蟲便到伐根下面去產卵(或刺槐林中擴散);6月下旬孵化出的幼蟲,作隧道取食為害,到伐根的皮層或皮層與邊材間;9月末幼蟲開始老熟,到皮層或皮層與邊材間,或在邊材內作橢圓形蛹室休眠;孵化較晚的少數幼蟲,在越冬時還未老熟,則在第二年春天有一段取食時間,隨后作蛹室休眠。而前者那些已越冬休眠的幼蟲,在7~8月變為成蟲,還會潛伏15天后出來為害幼樹。象鼻蟲2a發生1代,雌蟲以吻端的口器在植物組織上鉆一個管狀洞穴進行產卵,產于樹木組織內。該蟲只有3個星期的壽命,但成蟲在這幾個星期內,就可以奇跡般地產下至少4代或者更多的后代來為害刺槐苗木。

防治措施:一是象鼻蟲成蟲會對刺槐幼苗造成嚴重危害,而幼蟲咬食苗木的細根構不成較大的危害,所以防治工作多集中在4~5月間進行。當為害初期成蟲出土,可在苗眼里、植株附近的土塊和縫隙及殘積物下,進行人工捉捕成蟲,將其放入瓶內集中消滅(隔5天逮1次),連續2次效果甚佳。二是消滅象鼻蟲的另一種有效方法,就是在5月下旬人工摘除卵塊(卷葉內);或用100倍液敵百蟲,或用200倍液氯丹孔劑噴灑苗眼,每隔3天噴1次,連續3次非常見效。三是采用生物防治措施放養象鼻蟲的天敵節高蜂和瘤節高蜂,進行防治。



編輯:孫苑琪

審核專家:山西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教授級高工 苗振旺

[原創]刺槐育苗技術

圖文簡介

刺槐屬于落葉喬木,不僅是一個優良的防護林、用材林、園林綠化樹種,還是優質蜜源樹種。本文介紹了刺槐的林學特性、圃地選擇、采種育苗、苗期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