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低產蘋果園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樹勢衰弱、修剪不合理、病蟲危害嚴重、結果少、產量低、果個偏小、果形不正、著色不好、品質較差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應該改進和優化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園地選擇、深翻改士和增施有機肥、加強肥水管理、精細修剪、果園秸稈覆蓋、輔助授粉、疏花疏果、摘葉轉果、無公害綜合防治病蟲草、適時采收等10項技術,把這些技術組裝配套、綜合運用成中低產蘋果園改造集成技術體系。
1、園地選擇
為了保證生產出無公害水果,承包的蘋果園應選擇在遠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干線,沒有工業和城市污染源影響的生態條件良好的地方。
2、深翻改土和增施有機肥
在第1年秋冬季或第2年春季,結合增施有機肥進行擴穴深翻,在定植穴外挖環狀溝或放射狀溝到樹冠邊緣,溝深60cm左右,溝寬一般在80cm。土壤回填時混合有機肥,在每1h㎡一次性施足農家肥30000kg的基礎上,每株果樹再增施優質有機肥5kg。
3、加強肥水管理
(1)施肥原則
要按照無公害蘋果生產技術的要求,施肥以看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禁止使用硝態氮肥、氧化細和未腐熟的農家肥,禁止使用城市垃圾和污泥、醫院的糞便垃圾和含有有害物質的工業垃圾。
(2)基肥
在秋季果實采收后至封凍前結合深翻改土施入基肥,越早越好,應根據結果量一次施足 。施肥量按前所述。施肥方法可采用放射狀施肥法、環狀溝施肥法、條溝施肥法。
(3)追肥
新追肥每年3次,第1次在萌芽前后,以氮肥為主,每1h㎡施尿素300kg;第2次在花芽分化及果實膨大期,以氮磷肥為主,每1h㎡施磷酸二銨300kg;第3次在果實生長后期,以鉀肥為主,每1h㎡施硫酸鉀150kg。施肥方法是:在樹冠下開溝,溝深15~20cm,追肥后及時灌水;最后一次追肥必須在收獲前30天進行。
(4)葉面噴肥
葉面噴肥全年3次,一般生長前期1次,以氮肥為主;后期2次,以磷鉀肥為主,還可補施蘋果樹生長發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常用肥料濃度:尿素0.3%,磷酸二氫鉀0.2%,硫酸鉀0.2%,硼砂0.2%。
(5)果園灌溉
果園灌水要根據果樹生長結果情況及氣候狀況、土壤水分變化規律等因素來確定。在有灌溉條件的地方,一般每年應澆灌4次水,即花前水、花后水、果實膨大水、封凍水。目前推廣的灌水方法主要有水泥渠灌、塑料管灌、噴灌、滴灌、滲灌等。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地方,要采取穴貯肥水。
(6)穴貯肥水
鮮出穴貯肥水是一項簡單易行、投資少效益大的節水抗旱技術,具有節肥、節水的特點。在土層較薄、無水澆灌條件的旱地應用效果尤為顯著。具體操作技術是:將作物秸稈或雜草捆成直徑15~25cm、長30~35cm的草把,放在水中浸透。在樹冠投影邊緣向內50 cm處,挖直徑比草把稍大的貯養穴(坑穴呈圓形圍繞著樹根),依樹冠大小確定貯養穴數量,一般挖4~6個穴。將草把立于穴中央,周圍用混加農家肥的土壤踩實(每穴用5 kg農家肥,混加125g過磷酸鈣、125g尿素),然后整理樹盤,使營養穴低于地面2cm,形成盤子狀。每穴澆水3kg即可覆膜。將舊農膜裁開拉平,蓋在樹盤上,一定要把營養穴蓋在膜下,四周及中間用土壓實。每穴覆蓋地膜1.5㎡,地膜邊緣用土壓嚴,中央正對草把上端鉆1個小孔,用石塊或士堵住,以便將來追肥澆水或承接雨水。一般在花后(5月上中旬)、新梢停止生長期(6月中旬)和采果后追肥,每穴追施100g磷酸二銨,將肥料放于草把頂端,隨即每穴澆水3.5 kg左右。進入雨季,撤去地膜,使穴內貯存雨水。一般貯養穴可維持3年,草把應每年換1次,發現地膜損壞后及時更換。再次設置貯養穴時須改換位置,逐漸實現全園改良。
4、整形修剪
在調整中低產蘋果樹的樹體結構時,要復壯枝組,穩定樹勢,疏除多余的大枝,改善樹體的光照條件。
(1)落頭開心
去除中心干的頂端,控制樹高,打開光路,讓陽光能從上部射入樹體內膛。一般是去除第3層主枝以上的中干延長部分。
(2)疏除過多的大枝
首先疏除對永久性主枝有影響的枝,對連年緩放的枝組可以適當疏除或回縮,使枝與枝互不磨碰,每枝都有各自的空間。
(3)打開層間光路
兩層之間應有一定的距離,以便通風透光。打開層間光路的措施,一是開大主枝角度, 二是疏除背上直立生長的枝組。
(4)調整復壯結果枝組
低產樹由于光照不良,修剪技術不合理,多數枝組分散、細長,枝組中弱枝多。調整時,可按20cm左右培養1個枝組的要求,選優去劣,疏除過密的細長枝組。剪除枝組內的無效弱枝,把養分集中供給壯芽,提高枝組的結果能力。采取上述調整措施以后,達到樹勢穩定、骨架牢固、枝組緊湊健壯、樹體內外通風透光的效果,再配合其他措施,低產樹即可實現穩定增產。
5、果園秸稈覆蓋
將適量的作物秸稈覆蓋在果樹樹冠下面裸露的土壤上,具有培肥、保水、保溫、滅草、免耕、省工和防止水士流失等多種效應,能改善土壤生態環境,養根壯樹,促進樹體結果,并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
秸稈覆蓋應在春季地溫回升、改土施肥以后進行,每1h㎡用秸稈15000kg,覆蓋厚度20cm,要將秸稈均勻地覆蓋在果樹樹盤范圍內。宜選用經過聯合收割機或脫粒機破碎后的小麥秸稈、玉米秸稈、谷子秸稈等,也可使用其他易腐爛的作物秸稈和雜草。較長的秸稈要鍘成小段,經覆蓋后要撒少量士將其壓實,以防風吹和火災。待覆蓋的秸稈腐爛后將其翻入地下,并再進行下一次覆蓋。
6、輔助授粉
蘋果花期可以采取人工授粉和蜜蜂傳粉等方法提高坐果率和果實整齊度。人工授粉應在鈴鐺花期采取花粉,在花開的當天進行人工點授,點授時以中心花為主。授粉時開一批花授次粉,連續授粉2~3次。也可利用蜜蜂傳粉,效果好,省工省力,不受氣候影響。花期還可噴B.N液(0.2%硼砂+0.2%尿素),提高坐果率。
7、疏花疏果
(1)疏花
一般從露出花蕾至開花期均可進行,從花序出期開始,依據花量進行,間隔15~20cm,選留一個粗壯花序,然后把其他多余花序全部疏除,坐果后再行定果,每個花序只留1個果。
(2)疏果
從落花后1周開始,在1個月內完成疏果。一般按枝距離20~25cm留成單果,然后把多余的幼果全部疏除,留果應選果形端正、中長果枝和果頂向下生長的果及少量側向生長的果,及時疏除畸形果、蟲果、梢頭果和向上生長的果。疏果時應確定適宜的留果量,主要有葉果比法、枝果比法、距離法、干周法、干截面法、以樹定產法等方法。
8、果實套袋
一般掌握在落花后40天左右(5月底一6月初)進行,根據溫度情況適當提前或推遲。選用雙層袋套袋,套袋前要根據果園病蟲害發生情況打一次農藥,待藥劑干后再套袋。除袋一般在采收前20~25天進行。先除外層袋,再隔7天除內層袋,除袋時間以下午4:00以后進行為宜,以防日灼。
9、綜合防治病蟲害
(1)防治原則
要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保護環境”的植保原則,按照無公害蘋果生產技術的要求,以改善蘋果園生態環境、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優先選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其次選用高效生物農藥和低毒化學農藥,最大限度地降低農藥用量,減少農藥殘留。化學防治用藥,要根據防治對象的生物學特性和危害特點,允許使用中等毒性以下植物源農藥、生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在礦物源農藥中允許使用硫制劑、銅制劑。有限度地使用部分有機合成的低毒農藥和中等毒性農藥,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的農藥,做到“對癥下藥,適時用藥,輪換用藥”。每種有機合成農藥在一種作物的生長期內只允許使用1次,施藥距采收期間隔應在30天以上。
(2)防治技術
9.2.1 落葉至萌芽前的防治 重點要防治腐爛病、輪紋病、干腐病、斑點落葉病、葉螨類。防治方法是:①秋冬季,清除枯枝落葉,將其深埋或燒毀;結合冬剪,剪除病蟲枝梢、病僵果;翻樹盤及刮除老粗翹皮、病瘤、病斑等。②入冬前,用5%菌毒清水劑100倍液噴灑樹體枝干1次。③春季萌芽前,全樹噴灑1次波美度為5的石硫合劑。
9.2.2 萌芽至開花前的防治 重點要防治蘋果瘤蚜、卷葉蟲類、葉螨類、蘋果綿蚜、炭疽病、斑點落葉病、腐爛病等。防治方法是:①噴一次殺蟲殺螨劑掃利乳油2000倍液+殺菌劑80%必備可混20%滅性粉劑400倍液。②對蘋果樹腐爛病嚴重的果園更繼續刮治病斑,選用腐必清5倍液涂抹消毒,對大病疤及時橋接復壯。③對蘋果綿蚜發生嚴重的果園,在果樹主干基部,圍繞樹干刮掉樹的老皮、翹皮,形成3~5 cm寬的環,包上蘸有20%高滲毒死蜱乳油5倍液的布條,然后再用塑料膜包好即可,10天后全部去掉布條和塑料膜。
9.2.3 落花后至幼果套袋前的防治 重點要防治輪紋病、早期落葉病、炭疽病、霉心病、金紋細蛾、山楂葉螨、蘋果全爪螨、卷葉蟲類、蚜蟲類等。防治方法是:①在落花后10~20天,可用殺蟲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殺菌劑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1次。②當山楂葉螨平均每葉4頭、蘋果全爪螨平均每葉7頭時,噴殺螨劑5%尼索朗乳油1000倍液或20%螨死凈懸浮劑2 000倍液1次。③在出現金紋細蛾和卷葉蟲時,可用殺蟲劑25%滅幼脲膠懸劑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進行防治。
9.2.4 果實膨大期的防治 重點要防治桃小食心蟲、二斑葉螨、輪紋病、早期落葉病、炭疽病等。防治方法是:①對于病害,可選用殺菌劑10%世高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進行防治。②當二斑葉螨平均每葉7頭時,可噴殺螨劑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防治。③當卵果率達1%時,立即進行樹上噴藥,可用2.5%功夫乳油2 000倍液進行防治桃小食心蟲。
9.2.5 果實采收前后的防治 采收前噴1次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果實輪紋病和炭疽病等果實病害;采收后將樹干用白涂劑(生石灰10份+硫磺1份+水40份)刷白,防止產卵,并兼治其他病害。
(10)適時采收
根據果實成熟度、用途和市場需求綜合確定采收時期。采收時,注意輕拿輕放,避免機械、運輸、貯藏過程中損傷和污染。
編輯:馬宇飛
審核專家:當代農機雜志社高級工程師 黃若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