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不僅為人民群眾提供糧食產品,同時也是重要的經濟性作物?;诖?,為提高栽培技術,本文將對其進行闡述。
1 青稞栽培準備
1.1 品種選擇
在對青稞進行培育之前,品種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在對種子進行篩查時,要選擇免疫力強、質量好并且產量高的青稞種子實施種植。種子選擇完畢之后,要明確青稞的培植區域,在此方面應結合氣候、溫度、濕度等多方面地理因素進行考量,只有處于真正適宜的環境中,青稞的產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1.2 栽前整地
青稞的生命力較其他農作物來說更加頑強,即使將青稞種植在鹽堿濃度較高的土壤中,其依然能夠正常生長。由于種植青稞的土壤中可能存在上批農作物的部分殘茬以及農藥殘留,因此在培育時需對土地進行適當處理,使用農耕用具深耕土壤,通常耕地深度應達到20cm左右。與此同時,為了給青稞提供足夠的養分,可提前對土壤進行肥力調整,適當施肥,針對病蟲害高發的地區,還要提前在土壤中加入抵抗病蟲害的藥物,待到土壤處理完畢之后的第二年春天,方可實施耕種。
在培育青稞的過程中,如果想要實現高產的目標,務必要對同一種植區域的農作物種植頻率實施嚴格控制,由于青稞的連續種植會導致其產量嚴重下降,因此,對于青稞前茬的農作物選擇要給予重視,例如馬鈴薯、黃豆、黑豆等農作物都可以作為青稞的前茬實施種植,此類農作物能夠在生長過程中在土壤中留下大量N元素,這對后續青稞的健康生長是非常有益的。
2 青稞播種
青稞的生長周期相對來說比較短,因此,為了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可根據實際種植情況提前播種。這樣,一方面可以在青稞處于灌漿期時,生長溫度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規避高原上的氣候對其生長造成的傷害,從而有效保證其農作物的生產質量。
此外,對于青稞的培植密度要予以適當安排,過密或者過稀都不利于其后續的生長。在安排種植密度時要結合青稞的種類、種植土壤的生物學狀態、播種的時間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量,對于土壤較肥沃的地區,可將播種量控制在200kg/hm2,而對于土地貧瘠的地區,就要減小種植的密度。
3 青稞田間管理
3.1 施肥
施撒肥料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營養供給環節,為了促使其健康生長,要采取科學的施肥手段對青稞實施養護。青稞在生長過程中分成了多個階段,在各個急需養分的特殊階段都需要進行施肥,對于肥料的選擇多以氮肥為主,工作人員務必要注重及時施肥的重要性,如此一來才能規避青稞麥苗營養不良、生長遲緩等現象的產生。
3.2 灌溉
在青稞處于出苗階段時,對于水分的需求非常大,因此要時刻保證其種植土壤的含水量,至少要達到15%以上,如若該地區的青稞種植區域缺乏便利地灌溉條件,就需要對于該地區的土壤進行提前灌溉。另外,青稞的生長在進入灌漿期之后也需要大量的水分,工作人員需時刻關注其生長狀態,酌情增加灌溉的水量。
3.3 病蟲害防治
通常情況下,青稞經常出現的病害種類主要有兩種,即為白粉病與黑穗病。白粉病可采用藥物進行治療與預防,在青稞感染該病毒的初期階段,可以使用適當濃度的甲基硫菌靈,定期噴灑在患病植株上即可。對于黑穗病的防治,通常是將多菌靈與種植青稞的土壤進行提前混合,該方式可有效降低其感染該病毒的概率。
蟲害對于青稞的生長危害遠大于自然因素對其的影響,在青稞生長過程中主要以蚜蟲為主,該種害蟲喜好啃食青稞的幼苗,可對其生長造成較大威脅,因其具有趨光性的生物特征,在對治該種害蟲時可使用亮色的捕蟲板對其進行誘殺,從而有效保證青稞的正常生長。
編輯:季鑫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種子總站研究員 李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