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麥生產中多數沒有灌溉條件,生長期供水依靠天然降水。地膜覆蓋膜際條播技術用地膜覆蓋于地表,把小麥種植在膜際,形成60cm一帶兩行小麥的寬窄行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地膜覆蓋的保水增溫的優勢,利用寬窄行栽培,改善了小麥行間通風透光條件,增強葉片光合作用,利于提高分蘗數和成穗率,最終達到高產。

在正常氣候年份,按照本標準實施,可實現冬小麥275kg/667m2以上的產量水平。是旱地冬小麥抗旱、防凍、增產的有效措施。

1  播前準備

1.1  選地、整地、施肥

選擇田面平整,坡度小于150°、蓄水保肥性能良好的地塊。前茬作物收獲后,實施深耕或深松,深度25cm左右。立秋前進行旋耕疏松表土,消滅雜草,播前再旋耕2~3次,達到地表土壤細碎,無秸稈殘茬。

結合整地施肥,有條件的可以實施配方施肥。一般產量250~300kg/667m2的麥田,每667m2施用純氮8~10kg、磷肥6~8kg作底肥,腐熟的有機肥2 500kg或商品有機肥120kg。土壤速效鉀含量低于60mg/kg的地塊,增施純鉀5kg。

1.2  選用良種

因地制宜選用通過審定的,適宜在當地旱地種植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麥品種。要求品種分蘗力強、抗病抗旱,目前鄉寧地區旱地適宜推廣的品種有臨豐3號、晉麥79號、運旱20410等。

1.3  地膜選擇

宜選擇幅寬400mm、厚0.008~0.01mm的地膜。購買的塑料地膜質量應符合相應標準的規定,聚乙烯膜應符合GB13735的規定。

2  播種

播前對小麥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或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量比例的1∶500拌種,可有效防治黑穗病、黑粉病等病害。平川旱地播期9月底~10月初,最遲不能超過10月8日。播量肥地宜稠,晚播宜密,每667m2用種量8~10kg。播種深度根據土壤墑情適度調整,10cm土層持水量在60%以上,播深3~5cm;55%~60%時,播深4~6cm。

采用鋪膜播種機進行鋪膜播種作業,省時省力。作業標準為地膜覆蓋帶60cm,壟底寬30cm,壟高10cm,壟頂成圓弧型。在地膜邊際精播兩行小麥,種植溝寬25~30cm,兩行小麥行距15~20cm,播幅4~6cm。形成寬窄行栽培模式。地膜兩側壓緊實不留口,膜側覆土平均厚度不小于2cm,并在壟膜上每隔3~5m打一土腰帶壓膜,以防大風揭膜。播種速度不大于3km/h。蓋膜播種后遇雨要及時鋤地,破除板結。

3  田間管理

3.1  查苗補種

部分整地粗放或墑情差的麥田,存在缺苗斷壟、出苗不整齊等問題,為保證麥田出苗質量,尤其是晚播麥田的出苗質量,小麥播種后要及時到地里查看墑情和出苗情況,對于出苗后行內10cm以上無苗的缺苗斷壟地塊,要在3葉前進行補種,補種時間越早越好。具體補種方法是應先將種子在溫水中浸種5~6h,促種子吸足水分,然后開溝點種澆水。要注意補種原品種種子,防止品種混雜。

3.2  除草

冬前和起身期至拔節期。及時采用人工或除草劑防除膜間雜草。防治闊葉雜草可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用量為10g/667m2,兌水25kg噴霧防治;禾本科雜草防治要針對不同禾本科雜草種類選好對路的除草劑品種。以雀麥發生為主的地塊可每667m2用70%氟唑磺隆、7.5%碇磺草胺均勻噴霧。以節節麥為主的地塊可用3%甲基二磺隆進行防治。惡性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混發區可用以上相應的除草劑混合噴霧防治。

3.3  護膜

冬前加強管理,檢查地膜覆蓋情況,禁止人畜踐踏,護好地膜,確保地膜覆蓋的質量和效益。發現地膜上有破損或膜邊揭起有漏風情況的,要及時鏟土堵好壓嚴,否則遇上大風天氣容易整條揭開地膜,影響保溫保墑的作用。

3.4  預防早春凍害

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早春凍害(倒春寒)在我地早春常發。防止早春凍害最有效措施是密切關注,積極預防,并做好補救。防御和補救措施主要有:低溫來臨之前采取灌水、煙熏或葉面噴施葉面肥、生長調節劑可預防和降低溫冷害的發生。

3.5  追肥

可以在小麥灌漿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硼肥和鋅肥,預防干熱風和倒伏,提高灌漿強度,增加粒重。具體用量為小麥灌漿初期每667m2用尿素1kg+磷酸二氫鉀100g,兌水40kg噴施;揚花灌漿期用尿素1kg+磷酸二氫鉀100g,兌水40kg葉面噴施。

3.6  揭膜

小麥生長后期地溫過高容易造成小麥根系早衰。因此,需要在5月中旬,小麥灌漿中期人工揭膜,降低地溫。殘膜帶出麥田,不能在地頭亂放或燒掉,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可送到廢品收購站回收。

4  病蟲草害防治

4.1  常見病害防治

常見病害有銹病、白粉病、全蝕病、紋枯病等。銹病防治可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2 000倍液進行防除。小麥紋枯病防治適期為返青拔節期,拔節期以后防治效果會減弱。防治方法:12.5%r-戊唑醇2 000倍液+營養劑,主要噴施小麥莖部及基部防治,可兼治白粉病。白粉病防治也可用30%苯甲*丙環唑3 000倍液+營養劑,在揚花后噴霧防治。全蝕病防治重點在根部,可1hm2用立克菌600g或熒光假單孢桿菌顆粒1.5kg,兌水900kg對莖根進行噴灑,保證藥液流入根部。也可以每667m2用消蝕靈100~150mL兌水150kg灌根。

4.2  常見蟲害防治

小麥常發性蟲害有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類以及紅蜘蛛和蚜蟲。地下害蟲防治時,可選擇藥劑拌種防治,用法為50%二嗪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1%~0.2%拌種,或4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小麥紅蜘蛛防治重點在小麥拔節期,用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孕穗期至抽穗期,重點防治蚜蟲,當麥田百株蚜量達500頭以上時,每667m2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40mL,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g,兌水30kg噴霧。

5 收獲

蠟熟末期及時收獲。麥秸變黃,用指甲掐試麥粒,無水而不硬,是最佳收獲季節。采用機械化收獲,省時省力。



編輯:季鑫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種子總站研究員 李竹梅

[原創]旱地小麥地膜覆蓋膜際條播生產技術

圖文簡介

旱地小麥地膜覆蓋膜際條播生產技術具有顯著的蓄水保墑作用,可以有效抵御干旱和凍害,為小麥優質高產的品種最大限度發揮增產潛力創造條件,可確保旱地小麥穩產高產。介紹了旱地小麥地膜覆蓋膜際條播生產相應的高產栽培配套技術,供旱作區小麥種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