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播種育苗
1.1育苗地準備
1)育苗地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良好的中壤、砂壤土為宜。土壤PH值5.5~7.5,土層厚度不少于50cm。
2)育苗地的準備
(1)翻耕:翻耕時間春、秋季均可,春季在播種前20d~30d,秋季依土壤墑情而定。翻耕深度春季20cm~25cm,秋季25cm~30cm。
(2)耙地、平整、鎮壓:翻耕后及時耙地、平整、鎮壓,做到地平土碎,除凈草根、石塊。
(3)施肥:基肥結合翻耕進行。基肥以農家肥為主,用量45000kg/hm2~75000kg/hm2。對育苗地偏沙的土壤,結合施基肥適當摻入壤土;對偏粘的土壤,結合施基肥適當摻入細沙土;對偏堿的土壤,結合施基肥適當施入硫磺、硫酸亞鐵或其他土壤改良劑。
(4)消毒:可按1:1:100的比例將硫酸銅、石灰、水配成波爾多液,再按250:1的比例加入賽力散,配成消毒液噴施苗床,施用量2.5kg/m2;也可將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1:20比例制作成毒土撒在苗床上,施用量15kg/m2;也可將30%硫酸亞鐵水溶液于播種前7d均勻澆在苗床土壤中,施用量2kg/m2,或用硫酸亞鐵粉劑整地時施入苗床土表中,施用量20kg~40kg/667m2。
1.2種子處理
1)種子采收
皂莢果實成熟期在10月份,果實成熟后長期宿存枝上不自然下落,但易遭蟲蛀,應及時采集。選擇樹干通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豐產性好、種粒飽滿的母樹。可手摘,用鉤刀或枝剪剔取。
2)種子儲藏
采集的果實在自然條件下,利用日光曝曬進行種實干燥脫粒。待種子干燥后壓碎去皮得到純凈種子。純凈種子千粒重約450g。將純凈種子裝入布袋或木桶中,放在低溫、干燥、通風、陰涼的倉庫內貯藏。為了避免蟲蛀,可用石灰粉、木炭屑等拌種,用量約為種子重量的0.1%~0.3%。
(1)凈種及消毒:將貯藏的種子取出,用流動清水浸泡ld并漂洗干凈,采用浮選法選留飽滿種子,并將種子用硫酸銅或高錳酸鉀溶液浸種消毒(硫酸銅溶液可用0.3%~1%的溶液浸種4h~6h;高錳酸鉀溶液用0.5%的溶液浸種2h,或用3%溶液浸種30min)。
(2)種子催芽:皂莢種子的種皮厚而堅硬,透水性差,發芽率低,播種前需進行催芽處理。一般在播種前5d左右,進行種子處理。
①熱水浸種:先將70~80℃的熱水倒入浸種容器內,然后倒入種子,邊倒種邊攪拌,注意攪拌均勻,并使其自然冷卻,浸種時種子與水的容積比為1:3為宜。浸種一晝夜后,可用篩子選用膨脹的種子進行催芽,剩余種子再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將膨脹的種子混入3倍濕沙拌勻,堆放在向陽處,厚度不超過30cm,覆蓋麻袋、草袋或塑料薄膜進行保溫和保濕,每天要將種子翻動1~2遍,適當灑水,保持種皮濕潤。當種子有30%裂嘴時即可播種。
②層積沙藏處理:在秋末冬初將種子浸入水中,每天換水1次。7d后撈出與濕沙(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松手即散為宜)混合進行貯藏,經常翻動使其溫度與濕度保持均衡。翌年春天置于溫暖處催芽,待種子裂嘴數達30%左右即可播種。
③濃硫酸處理:播種前將種子放入非金屬容器中,加入98%濃硫酸后快速攪拌,當種皮由紅褐色變為鮮紅色或有30%的種皮表面有細小裂紋時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40℃的溫水浸泡24h,待種子吸水膨脹后撈出混入濕沙(同熱水浸種)。濃硫酸用量大約為種子重量的1/10。濃硫酸處理種子出芽均勻,但腐蝕性強,操作時需謹慎,切忌用手直接觸摸種子。
1.3播種
1)播種時間及用量
播種時間為5月上旬;播種量為130kg~150kg/hm2。
2)播種方式
高床條播:苗床高出地面15cm~25cm,床面長10m~20m,寬1.0 m~1.2m。苗床與苗床間設步道,寬40cm~50cm。橫床每隔20cm~25cm開6cm~8cm深的條溝進行播種,種子間距4cm~6cm。播種后及時覆土,覆土厚度4cm~5cm。高床便于排水、灌溉,床面不易板結。
平床條播:苗床高與地面相平,床面長及寬同高床,條播作業同高床。平床有較好的保墑性能,可使種苗避免因床面坍塌而受到傷害。
1.4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
播種后要適時澆水,及時松土、除草。并于7月上旬追施1次尿素,施肥量150kg/hm2~225kg/hm2。幼苗高5cm~6cm時間苗,留苗15株/m~20株/m,間苗后及時松土、澆水。
2)生長期管理
澆水:苗期應根據土壤墑情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除草:根據除早、除小的原則,及時清除雜草。
追肥:土壤肥力不高的育苗地,可在6~8月苗木生長盛期,結合灌溉適當追施速效肥。追施肥最遲不能超過8月份,立秋后不再施肥,否則易形成秋梢徒長,冬季易發生凍害。若出現微量元素缺乏癥,要及時葉面追肥,缺鐵(葉發黃)可噴施1%~3%硫酸亞鐵,缺鋅(小葉癥)可噴施硫酸鋅。
3)病蟲害防治
在出苗40d內應注意防治立枯病,夏末秋初應注意防治白粉病。防治方法參照附錄A執行。
4)兔害防治
秋季落葉后,在苗莖40cm以下涂抹防啃劑。
1.5苗木調查和出圃
1)苗木調查
(1)在苗木上部分停止生長前后,按樹種、苗齡、作業方式、育苗方法,分別調查苗木產量、苗高和地徑,為做好苗木供銷和生產計劃,提供依據。
(2)苗木調查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調查和計算。產量精度以90%的可靠性、90%的精度計算;質量(平地地徑、平均畝高)精度以90%的可靠性、95%的精度計算。
2)苗木的出圃
(1)苗木出圃內容:起苗、分級、統計、假植、包裝和運輸等工序。各工序必須緊密銜接,做好苗根保護和保濕工作。
(2)起苗應在秋季苗木開始落葉到土壤結凍前或早春土壤解凍到苗木芽苞萌動前進行。起苗時,土壤濕度以掘取苗木不傷須根為宜。
(3)起苗要深挖,做到:保持根系完整,苗木不受機械損傷,根系長度要達到省訂苗木質量標準。
(4)起苗后隨即在庇蔭無風處選范分級和修剪過長的主、側根。選苗要按省訂苗木質量、產量標準進行分級。苗木分級分為Ⅰ、Ⅱ級和小苗、廢苗。小苗可繼續移植培育,廢苗必須銷毀。達到Ⅰ、Ⅱ級標準的苗木才能出圃造林;凡在病態、蟲害的苗木要及時燒毀;根系發育不全、有嚴重機械損傷及缺頂芽的苗木,均須剔除,不得用于造林和換床苗木分級后要做等級標志,并按等級計算苗木產量,及時分區假植。
(5)秋季起苗后,如不及時造林,要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和背風處挖溝,單排假植。假植時要做到“疏擺、深埋、分層踏實”。假植后,土壤較干要適當澆水,覆土下沉要及時培土,發現苗株發熱要立即挖出另行假植。
(6)苗木運輸必須根據運輸時間,采用相應的包裝方法進行包裝。包裝時根系部分要填充濕潤物。
(7)運輸途中必須保濕降溫、通風和防止日曬。運到目的地,要立即解包假植或造林。
1.6檔案管理
及時記錄苗木培育過程中的各項活動內容,分類整理,歸檔保存。
2.嫁接育苗
2.1育苗地選擇及砧木定植
選址:地勢平坦、排灌良好的中壤、砂壤土為宜。
整地:苗圃地前一年秋深翻,當年早春淺翻。砧木定植前5d~6d,進行整地、作床、施肥、灌水。施肥量為腐熟的有機肥45000kg/hm2~75000kg/hm2,硫酸亞鐵1050kg/hm2~1500kg/hm2。
密度:砧木初始定植株行距為0.4×0.6m。
栽植時間:秋季落葉后至土壤上凍前或次年春季土壤解凍后至萌芽前。
砧木選擇:栽植1年生皂莢、山皂莢實生苗,定植1年后嫁接(砧木的準備方法同播種苗育苗)。
2.2接穗準備
接穗采集時間從皂莢落葉后直到來年樹液流動前都可進行,以3月采集為佳。選擇生長健壯,發育充實,髓心較小,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粗度在0.8cm~1.5cm的一年生枝。接穗采集后,按所需的長度進行剪截,枝條過粗的應稍長些,細的不宜過長。剪穗時應注意剔除有損傷、腐爛、失水及發育不充實的枝條,并且對結果枝應剪除果痕。
封蠟時先將工業石蠟放在較深的容器內加熱融化,待蠟溫95℃~102℃時,將剪好的接穗枝段一頭迅速在蠟液中蘸一下(時間在1秒以內),再換另一頭速蘸。要求接穗上不留未蘸蠟的空間,中間部位的蠟層可稍有重疊。
注意蠟溫不要過低或過高,過低則蠟層厚,易脫落,過高則易燙傷接穗。蠟封接穗要完全涼透后再收集貯存,可放在地窖、山洞中,要保持窖內溫度及濕度。
2.3嫁接時間
春季樹液流動至展葉期。晉南地區嫁接時間為4月中旬。
2.4嫁接方法
1)劈接
在砧木距地面8 cm~15cm、直徑0.8cm以上處剪砧,剪口平滑,在截面中間劈深3cm~4cm接口;選擇與砧木截口直徑相匹配、下端削成3 cm~4cm長的楔形平滑斜切面的接穗,插于接口,砧穗形成層密接,用專用嫁接塑料條綁扎。
2)插皮接
在距地面10cm~20cm處,在上風面,選光滑無節疤處鋸斷或剪斷砧木,斷面要求與枝干垂直,截面平滑;將接穗枝條先削一個長3cm~5cm的長削面,再在對面削一個小削面形成楔形,頂芽留在大削面相對面;在砧木截面處劃一條縱切口,深達木質部,插入削好的接穗,長削面密接木質部,用專用嫁接塑料條綁扎。
2.5接后管理
接后控水、除萌、解綁、防病蟲害:接后2周內要經常檢查接頭是否積水,若出現積水應及時放水。嫁接后應及時抹除萌蘗,防止養分消耗,利于嫁接部位愈合,當年需除萌5~7次。接芽長到10cm時松動塑料條。嫁接成活后應注重防病蟲害和風災危害。
除草、松土、修剪:及時割除影響嫁接幼樹生長的雜草,當年需除草2~3次。雨季刨樹盤,松動土壤,促進根系生長,增加土壤蓄水量,同時也利于保墑。砧木較粗的幼樹,當年新梢生長可達1.5m以上。6月上中旬,當新梢長到1m時剪頭,促發二次枝,利于嫁接幼樹成形。這時如果放任生長,新梢由于生長過快很容易倒伏。
苗期管理同皂莢播種苗。
3大苗培育
3.1移苗定植
皂莢屬陽性樹種,喜光不耐蔭。第2年春,在溫暖向陽處、選擇土壤肥沃的圃地,進行換床分級定植。采用40cm×50cm的株行距,栽前把幼苗挖起,稍加修剪,每穴栽1株皂莢幼苗,覆土壓實,再覆松土(稍高于地面),澆水定根。
3.2中耕鋤草
移栽成活后,待地溫升高應及時松土鋤草,以促進苗木根系生長。松土宜淺不宜深,以不傷害幼苗根系為準。育苗期每年中耕鋤草3~4次。
3.3灌溉排水
皂莢幼苗既怕旱又怕澇,土壤過濕會導致根系腐爛,過干會使苗木失水死亡。雨后應及時排水,防止積水;遇到干旱時應及時進行灌溉,防止苗木因失水而死亡。
3.4 施肥
每年追肥3~4次,每次間隔3~4周,結合中耕鋤草進行,以溝施和撒施方法為主。肥料氮、磷、鉀的比例為 3:2:1。
3.5修剪
在苗木生長過程中,根據主干的長勢定干高,定期進行抹芽,整形帶以下發出的芽全部抹去。皂莢嫁接前1~2年,容易倒伏,需要用竹竿進行支撐,以培養較直的干形,待樹干養成后,結合第2次移植,在2.5m~3.0m處定干,然后選好向外放射的3~5主枝培養成骨干枝,第2年在這些骨干枝30cm處短截,促使側枝生長,以構成基本樹形。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