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地處晉西呂梁山南端,黃河中游東岸,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穩定通過10℃的年平均積溫3357.9℃,日照時數2563.8小時,無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量625毫米,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自然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優越的自然條件蘊育了優質谷子的生產。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萬畝左右,占雜糧播種面積的25%。現將谷子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適宜范圍

吉縣谷子主要以春播為主,耕作模式為一年一作,種植模式為單作或和豆類作物間作(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由于谷子耐旱性較強,且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各個區域均可種植,其中屯里鎮因氣候冷涼,海拔高,土質優良,生產的谷子品質最優。

二、目標要求

選用適宜吉縣的高產栽培技術可有效提高谷子產量和米粒品質,畝產可達到300~350公斤,畝產值達1200元左右。

三、品種選擇

根據吉縣的自然條件,土壤肥力狀況及市場需求,選擇適宜本地種植的高產、抗病、抗倒伏的優良品種,一般適宜種植晉谷21和晉谷29。

四、栽培技術

(一)整地施肥

1、選地  谷子抗旱、耐瘠薄,雖然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一般應選擇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谷子不宜連作重茬,重茬谷病蟲害嚴重,造成地力下降,品質降低。因此,谷地應輪作倒茬,前茬最好是豆類、玉米、馬鈴薯、甘薯等作物。

2、整地施肥  由于谷子子粒較小,頂土能力較弱,對整地有較高的要求,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及時翻耕整地,拾凈根茬和廢舊地膜,深耕25~30cm,達到土碎無坷垃,地凈無根茬。第二年早春在土壤解凍后,深耕15~20cm。施肥主要以農家肥為主,氮、磷、鉀合理施用,結合整地畝施農家肥1000~1500公斤,過磷酸鈣40~50公斤,尿素8~10公斤。

(二)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是提高播種質量,達到苗全、苗齊和苗壯的關鍵措施。在播種前必須進行風選或水選,剔除秕谷和雜草種子,要求籽粒飽滿,純度和凈度要達到95%,發芽率不低于90%,然后曬種2~3天。為防治病蟲害,將選好的種子用種子量0.1%的內吸磷類農藥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同時用種子量0.2%~0.3%的瑞毒霉拌種防治白發病和黑穗病;拌種后堆悶6~12h再播種。

(三)適期播種

春播谷子一般在4月上中旬,5cm土層內溫度穩定在8~10℃時搶墑播種。為減輕間苗難問題,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和谷子化控間苗技術,畝播量0.5公斤左右。播種方式主要為條播,行距30~35cm,播深3~4cm,播后覆土2~3cm,然后鎮壓,以利出苗。和豆類作物間作時,每10行谷子間作兩行雜豆。

(四)田間管理

1、間苗定苗  當幼苗長出3-5片真葉時進行人工間苗、定苗,留苗株距4~5cm,保持每畝留苗3~4萬株。

2、適時除草  結合間苗進行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中耕結合間定苗進行,第二次在谷子拔節時進行,第三次在谷子孕穗期進行,在進行中耕時及時清除苗間的雜草,同時進行培土,防止倒伏,有利于谷子的生長發育。

3、合理追肥  結合土壤養分含量和谷子需肥規律,在谷子生長期合理追肥才能達到高產穩產,拔節期畝施尿素10~15公斤,在灌漿期畝噴施磷酸二氫鉀200克。

(五)病蟲害防治

在吉縣谷子地下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 和小地老虎,在整地時,畝用50%辛硫磷乳油 200~250g兌水10倍,噴于25~30kg細土上,拌均成毒土翻入土中。主要病害有白發病和銹病。

白發病從發芽到抽穗期都可發生,主要表現為 :幼苗時形成“灰背”,以后形成“白尖”,最后形成“白發”,直至植株死亡。防治措施:一是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倒茬,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和枯心苗,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掉。防除田間和地埂雜草。平衡施肥,適期晚播可以躲過危害高發期,減輕受害程度。二是藥劑防治:用35%甲霜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谷子銹病主要在灌漿期發生嚴重,在葉片兩面,特別是背面散生大量紅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的斑點,可散出黃褐色粉狀孢子,像鐵銹一樣,發生嚴重時可使葉片枯死。

防治措施:主要采用藥劑防治,當病葉率達1%~5%時,可用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或用2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防治。

(六)收獲

當谷穗變黃,籽粒變硬,谷子葉片發黃,即可適時收獲。收獲后不要立即脫粒,堆放7~10天后再脫粒,利用后熟提高產量。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

[原創]山區旱地谷子高產栽培

圖文簡介

吉縣谷子主要以春播為主,耕作模式為一年一作,種植模式為單作或和豆類作物間作(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由于谷子耐旱性較強,且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我縣各個區域均可種植,其中屯里鎮因氣候冷涼,海拔高,土質優良,生產的谷子品質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