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宜區域和產地條件

紅蕓豆在忻州栽培時間較其他農作物短,但地位比其他雜豆還要高,近年來忻州市推出了比常規栽培更高產的優種優法農機農藝地膜旱作配套的集成技術,使得紅蕓豆產量大幅度提高,用工減少,起到了高效的作用。本技術適用于忻州市所屬各縣市區特別是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

產地條件與環境要求:地膜覆蓋紅蕓豆主要適宜在海拔1000~1600米的黃土高原廣大冷涼旱地區種植,這些區域的川地、坪地、梁地、緩坡地均可實施。前茬以玉米、谷子、糜黍、莜麥、薯類等為好,不宜多年連作,盡量不要重茬。土壤質地以輕砂壤為宜。

環境要求:生產基地要遠離工礦企業及城鎮“三廢”污染源,土壤環境質量要符合GBl5618規定要求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二、產量目標 大面積栽培每畝產量為200公斤以上

三、品種選擇

目前,在忻州市栽培的紅蕓豆品種主要為英國紅蕓豆,該品種各方面都符合產品質量的要求,但是由于在種植過程中與本地的小紅蕓豆雜交,出現退化現象,因此要不斷引進或者設置提純復壯體系,保證大田種植用種純度。

四、栽培技術

1、機械整地與平衡施肥

五墑整地:上年秋收后機深耕蓄墑;入冬封凍前機磙壓封墑;早春解凍后機耙耱保墑;鋪膜播種前機旋耕(犁淺耕)塌墑;播種后機械輕鎮壓提墑。若是砂質旱地,則上年秋后免耕,早春解凍后及早進行旋耕施肥、耙耱整地,到期機械鋪膜播種。

平衡施肥:要做到有機無機相結合;氮磷鉀微相結合;底肥追肥相結合;秋施春施相結合(即有機肥和復合肥可隨春耕施入,也可隨秋耕就施入)。若有條件盡量采取測土配方,若無條件可參照以下實踐建議:底肥至少畝施有機肥2000公斤,三元復合肥50公斤+豆根寶菌肥5公斤(或磷酸二銨25公斤+硫酸鉀10公斤+豆根寶菌肥5公斤)。因其為豆科作物不需再追施氮肥,可在開花前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适褂蒙弦獔绦校篘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集中施肥:底肥除有機肥于耕前撒施外,上述用作底肥的化肥則不提倡撒施,要盡量采用旋耕施肥一次作業機,隨旋耕集中施入土壤10厘米以下耕層中。

2、種子處理

選用優種:紅蕓豆盡可能每隔3~4年購進一次英國紅蕓豆原種進行擴繁種植,自留種要從大田內挑選生長健壯、莢多莢長、籽粒飽滿的成熟植株,單收單打用作下年種子。

 種子處理:播前3天置陽光下曬種2天,撿去雜粒爛粒,播前一天用高效低毒的殺菌劑、殺蟲劑(下面章節詳述)按說明書拌種或包衣,以防病滅蟲;同時盡量用鉬酸銨每公斤種子5克拌種,以提高固氮能力。

3、機械覆膜播種一次作業

適期播種:當土壤耕層5厘米處的地溫穩定通過8℃以上時即可進行鋪膜播種。曖溫區在4月下旬為宜,冷涼區在5月上旬為宜。若墑情差,為了等雨下種,推遲10日亦可。

機械覆膜寬窄行穴種:選用鋪膜、打孔、穴種、覆土、鎮壓一次作業機械(與地膜玉米機械相同),按照“每一米一帶,一帶一膜,一膜兩行,打孔穴種,膜上為窄行,膜間為寬行”的種植形式,一次完成覆膜穴種等多項工序的實施。地膜選用幅寬70或80厘米的、厚度0.005或0.007厘米的超微膜或微膜,畝用量2.5公斤左右。若采用滲水地膜覆蓋,則按照“每1.6米一帶,一帶一膜,一膜四行,打孔穴種,膜上為窄行,膜間為寬行”的種植形式,一次完成覆膜穴種等多項工序的實施。滲水地膜選用幅寬140厘米的、厚度0.005或0.007厘米的超微膜或微膜,畝用量3.5公斤左右。

播種深度因墑而定:播深一般以5~6厘米為宜,播種時土壤墑情好可適當淺些,墑情差可適當深些。

精量播種節約用種:機械打孔穴種,控制每穴下籽3粒,每畝用種不超4公斤。每畝用種12000粒。

4、合理密植

按照事先設置的機械化鋪膜播種機技術參數,規定好每畝播種穴數及粒數,保證每畝所需的苗量,不需要間苗定苗。

一穴多株留苗:普通地膜覆蓋時,每一米一帶,鋪一幅膜,膜上穴種兩行,膜上窄行距40厘米,膜間寬行距60厘米,平均行距為50厘米,穴距33厘米,每畝4000余穴。不需間苗定苗,每穴自然留苗2~3株,每畝達到1萬株;若采用滲水地膜覆蓋時,每1.6米內鋪一幅膜,膜上穴種四行,平均行距為40厘米,穴距33厘米,每畝5000穴。間苗定苗時每穴留苗2株(邊行隔穴3株),每畝達到1萬株。

5、田間管理與防治病蟲

防風護膜:鋪膜播種后,常刮春風,常把膜掀起,要密切關注與巡查,隨時鏟土壓膜、護邊。

清壟除草:地膜覆蓋豆類田,只需在膜間露地上中耕清壟除草,間苗定苗后進行即可。

中耕松土:采用手推的簡易中耕機,于苗期至開花前,在膜間露地至少進行兩次中耕松土兼除草、破板結。

葉面噴肥:豆科作物按要求施好底肥后,一般不再追肥。可在開花前,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那氏齊齊發”及光合菌肥等生長促進調節劑。

病蟲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綠色防控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力求采用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無害化技術及措施。農藥使用執行: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合理輪作倒茬:豆類與谷子、馬鈴薯等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制度,以有效減少因連作重茬導致的病害發生。

播前藥劑拌種:播前最好用甲基托布津、克露或多菌靈等可濕性粉劑,按說明書要求用量及濃度進行拌種處理,以減少土傳病害發生。

拔除田間病株:于生長中期,隨時拔除與消毀發病、帶病植株,以控制病害擴散和散落潛留于土壤中。

及早化學防治:紅蕓豆易發生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菌核病、褐斑病、豆病毒病等,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百菌清、克露、菌克毒克、速克靈、菌核凈等一種或幾種,按說明書要求用量及濃度,于定苗后就噴施于植株莖基部,或于拔節期配成毒土撒于地表,于開花前再作一次葉面噴霧。紅蕓豆蟲害主要是黑絨金龜子、斑潛蠅、豆莢螟、蚜蟲等,可用甲拌磷、苦參堿、抗蚜威、綠菜寶等,按說明書要求用量及濃度,于發生初期及時撒毒土熏蒸或葉面噴霧。

6、適時收獲與晾曬脫粒

適時收獲:為防止紅蕓豆完全成熟后炸莢,要適當提早收獲。一般在豆莢皮脫水、變黃、發軟后,豆葉開始脫落時收獲較為合適。整株割倒、小堆置放。

晾曬脫粒:收獲后應在打谷場上松散置放、晾曬3~5天后,再進行脫粒,有利于干燥和充分成熟。脫粒后再晾曬3天左右歸倉或出售。盡量避免暴曬,以防造成脫色。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

[原創]旱地紅蕓豆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圖文簡介

紅蕓豆在忻州栽培時間較其他農作物短,但地位比其他雜豆還要高,近年來忻州市推出了比常規栽培更高產的優種優法農機農藝地膜旱作配套的集成技術,使得紅蕓豆產量大幅度提高,用工減少,起到了高效的作用。本技術適用于忻州市所屬各縣市區特別是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